王霄龍
民營經濟的崛起,不僅是對改革開放的熱烈回應,也是對未來經濟的引領。然而,即便在這樣高效的增長模式下,民營經濟仍舊存在許多問題:部分民營企業融資較為困難,戰略定位不夠準確合理等,導致民營經濟的實際增長與其潛在增長嚴重不符。因此,本文將從民營企業實際運營的角度出發,分析當下民營經濟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應對的策略。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最大支持因素也是最大限制因素。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貸款困難,使得企業很難擴大發展規模,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1]。雖然我國融資渠道開放的較多,但多數都不支持民營企業,且市場交易制度相對不完善,使得民營企業只能依靠間接融資,依賴非正規,小范疇的借貸來集資或融資。但由于這類方法風險較高,規模較小,使得民營企業在資金支持上“束手束腳”。
當下民營經濟內部的架構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民營經濟前期架構不規范,導致后期調整難度大。當下民營經濟中,傳統產業仍占據較大的比重,新型產業發展較為緩慢,高新技術產業不受重視,導致其發展易被社會淘汰。再如,某些民營經濟在架構上不規范,管理層多缺乏經驗,只知理論管理,導致具體運行時,很多政策難以實施。尤其是,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其決策多為管理上層為各自的利益做出,難以實現科學性的效果。這樣的企業難以實現制度的創新,人才的提拔,因其制度和管理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而容易被社會發展所淘汰。
信譽問題是民營經濟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個別企業戰略目標定位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采取“開門迎客,關門打狗”的行為,這不僅僅危害了企業自身的信譽,也對整個民營經濟帶來巨大傷害[2]。如某些企業納稅意識較差,為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做假賬,提供虛假報表,引起人們的鄙夷;再如某些企業只著眼于當前利益,違法制造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引來漫天的謾罵聲。甚至有的企業出現了貨不付款的現象,引發供應商放棄合作的現象;還有民營經濟內部的信用危機,比如個別企業領導層不守承諾,拖欠克扣員工工資;或者部分職業經理人跳槽時泄露原企業私密信息等等現象,均拉低了民營經濟的整體信譽。
我國政策應當適當為民營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如從法律制度入手,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創造良好的融資系[3]。此外,國家也應大力支持中小銀行,為他們建設專門的資本市場體制,以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得到了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將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可實現經濟的飛躍進步。因此,在戰略地位上,我國應把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原有不合理的體制上,以市場經濟為根本立足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比如,對于家族式企業,應積極引導他們走向現代化管理方向,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現代化的管理模式。
民營企業的信譽問題,是當下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尤其需要解決的問題[4]。民營企業,不管大小,都要注重信譽的培養,人無信而不立,企業也是一樣。在市場交易中,只有誠信才能贏得更多的顧客和貿易伙伴,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機遇。
在國內,國家正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如我國政策中大力幫助一些非公有制經濟,讓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進行有效的融合[5]。因此,民營經濟大可利用國家政策進行有效發展,實現自身的不斷進步。
在國際上,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6]。隨著中國貿易市場的開放,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入駐我國,與我國本土的民營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關系。因此,為了生存與發展,民營企業就可以考慮市場向國外打開,出口自己的商品。在我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扎根越來越深的背景下,這倒對民營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民營經濟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國家在這方面應積極引導,為民營企業創造更方便的融資環境;民營企業內部也應當勇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建立更合理科學的管理模式,也應積極塑造自身的信譽,才能實現未來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