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
上海海洋大學2014 年招收的20 名大學生(上海海洋大學與美國西儲大學聯合開辦的高職班),學制安排大一大二兩年在國內進行基礎課學習,大三大四兩年在美國進行專業課學習和實習。根據調查發現,在國內學習期間,由于多數孩子出生在上海,大學期間也生活在父母和老師的寵溺中,自理能力極差,沉迷于游戲,表現懶散,缺乏獨立精神。當走出國門,在國外學習期間驚奇地發現他們變得獨立思考,熱愛動手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很大,目前這些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就讀于美國知名學校研究生。當談到他們對國內國外教學效果差異時,他們最大的感觸就是國內高校應試文化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沒有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由此可見過于注重結果考試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潛能激發。
高校體育考核方式沿襲傳統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來評判學生對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掌握情況,其中理論部分通過試卷形式來評判學生體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部分以中長跑、口令、徒手操等方式評判學生掌握情況。這種傳統考核方式缺乏自主性與靈活性,從某種程度限制了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這種被動思維影響將阻礙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傳統考核暴露出內容單一,范圍固定,考試人員地點老套等問題,客觀上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單純圍繞考試范圍突擊備考,缺乏對體育課程整體了解和深入學習。另外,考核中忽視性別問題,男女比例問題,特殊群體問題,過分強調統一過程不夠精細化,很難體現出差異性,這對考核而言有失公平。
這種傳統考試在導向樹立上出現偏差,使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個別高校為了“聚焦主業”在各個學年段中壓縮體育課教學時間減少體育課程開支,這種行為更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體育的權利,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1)拓寬考試內容自由度,給學生更大選擇余地。在傳統“選拔式”考試的基礎上,加入體育項目特長展示環節。依據體育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原有集合隊列、健美操、運動游戲組織等考核基礎上,增加主流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等項目,由學生根據掌握情況和興趣選擇其一或其二,以此增加學生課程豐富性,使內容更全面,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個性發展與特長培養。
(2)與社會實踐接軌,給給學更多實踐機會。眾所周知必要的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社會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體育課程看似無關卻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與社會接觸。體育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體育課程安排上可以加入大學生到中小學開展輔助教育等活動,拓展大學生組織能力。
(3)豐富考評指標,給學生更多發揮空間。考核與評價內容根據不同的側重點籠統分為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技能、身體素質、社會實踐、出勤等。其中基礎理論涵蓋體育健身知識、運動項目發展史、大型賽事等知識,體育技術技能包括理論講解、示范展示、指導講評、網絡學習等,社會實踐包括校內外活動表現,如裁判、運動會組織等。
(1)制定更為詳盡的考核計劃,將考核方法、次數、要求詳細說明。在原有期中期末考核基礎上,增加測試次數,最終成績與每次測試成績掛鉤,做到固定于機動考核相結合。將集合隊列、健美操、運動游戲組織等內容設置機動測試;課程的理論考核、體質測試設置學期末進行;球類、田徑、武術安設置固定測試。
(2)賦予學生參與到考核打分的權利。根據考核內容實際,將學生進行分組,在相互配合中完成規定動作,過程中教師負責監督和維持秩序,學生通過本組完成情況進行評測打分,這種方式將給具備特長且表現突出的學生展示機會,在激發主動性的同時做的透明公正。
(3)注重體育課程合作性開展學習。在學習與考核中都注重分組合作完成,在團隊合作情況下完成各項規定動作,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如以團隊形式進行集合隊列、健美操、運動游戲組織等,通過集體的演練操作,更能促進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交流,逐步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
(4)注重考風考級,做到公平公正。考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監督之責,客觀的做出評判,公平公正指出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同時考核中還要以培養教師的標準和要求,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求讓學生掌握理論講解、示范展示、指導講評等能力,通過考試不僅學習技能同時還可以增加組織教學能力。
教學中將正確的考核評價方式設立為載體,以培養具有健康運動意識的學生為目標,關注學生技能掌握與運用能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化從而進行因材施教;關愛與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處境與需要。通過這種考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知識,不斷實踐和傳遞體育技能,在結合興趣的同時找到自己的運動方式,還可以發揮運動獨有的魅力培養學生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質,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使他們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最終達到使知識活學活用,在理論的基礎上得到創造力的發揮,并通過不同方式傳播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