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金萍
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幾千年人類文化思想之精華,是反映民族特質和自然風貌的文化藝術之精品。經典文化是國家、民族及時代的依托、是中華民族精神支撐和創新源泉。從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喜聞樂見的經典文化傳播方式、將經典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到高校圖書館經典文化傳承和弘揚過程中創新多載體經典文獻館藏,發揮館藏資源優勢,讓經典“詠”流傳升華之經典“永”流傳。
(1)經典傳統文化的種類。經典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沉積的文化底蘊。大多數人并沒有特別清晰的概念,據資料統計,我國經典傳統文化種類大致分為:古文、古詩、詞語、賦、樂曲、曲藝、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后語等。
(2)經典傳統文化的范圍。是人類文明演化而生成的一種民族特質、民族風貌、民族文化。它是用思想、文字、語言記載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經典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凝聚著五千年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
(3)經典文化傳承對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作用。一是凝聚之作用。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和諧的文化。把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作用。中國古代文化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唐朝時期從西方國家引進的佛經,佛學等;三是經世致用之作用。傳統文化促進了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傳統文化的根本思想是修身、平天下、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當今學習和傳承對個人和社會都受益匪淺。
(4)高校圖書館經典文化傳承形式。一是紙質文獻保存形式。絕大多數的經典文化資源,在圖書館多為紙質圖書、期刊。如:詩歌、古文、賦、畫等,學生也就是靠閱讀來完成傳承;二是電子圖書形式。學生通過圖書館提供的閱讀平臺實現傳承。
具體存在五個問題:一是經典文獻資源載體單一化;二是缺乏時代配套的傳統文化網絡平臺;三是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四是缺乏團隊共同參與;五是缺乏補充、協作機制。這些問都影響著經典文化的傳承,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采取必要的對策。
(1)經典文獻資源載體多樣化。一是經典文化實景載體。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是活著的《清明上河圖》。有著“東京夢華”之美譽。他是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是國家級旅游景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基地。傳統文化和匠人匠心使經典文化“活”起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族風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以游客體驗為形式,集中再現原圖風物景觀、當時宋代的民俗風情、當時古都汴京千年繁華勝景。清明上河園不但使一幅畫變成了實景,也把畫中的傳統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清明上河園既是主題公園,也是神奇的圖書館;二是經典文化節目載體。《經典詠流傳》文化節目,把原本讀起來干巴巴的古詩,通過歌曲、明星演唱結合,“和詩以歌”用通俗易懂的音樂載體,配以當時的場景畫面,將經典詩詞中風雅意境、高潔思想境界,自然的傳送給國人,引領經典傳承“新效應”;三是高校圖書館借鑒先進傳承經驗,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熱情的特點,組織他們用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抖音、動畫以及把《經典詠流傳》刻錄成光碟等多元化載體,實現經典永流傳。
(2)建設新時期配套傳統文化網絡平臺。大數據背景下,利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等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數據資源,構建傳統文化特色網絡平臺。建設中華經典資源庫,在新媒體平臺發布圖書館經典文獻資源信息,讀者反饋需求,讀者和圖書館互動,防止讀死書,死讀書,實行經典傳承最佳效果。
(3)挖掘各方潛力。利用圖書館的館藏優勢,強化傳統文化教育。高校圖書館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基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圖書館應把握時代脈搏,結合社會發展,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全面挖掘、提煉,形成經典館藏資源,把經典文獻宣傳、弘揚,讓經典永流傳。
(4)發揮團隊作用。組建社團、院(系)共同參與傳統文化體驗。一是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二是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服務;三是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公益性活動。讓學生在傳承中體驗經典的內涵,在活動中踐行真、善、美,使學生在經典傳承中品德得到質的飛躍,行動上受到美的引領。
(5)建立補充、協作機制。廣泛合作,優勢互補。一是聯合所有與文化歸口的“館”。如;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文化館、美術館及媒體,進行合作、挖掘、整理和研究,優勢互補,深入開展經典傳承活動;二是結合本校特點及現今社會各種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表象,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主題講座、志愿者服務、文化藝術鑒賞等多種傳統文化活動。如學習禮儀、民族風俗、團結友愛、和諧等文化內涵,共同營造中華優秀文明氛圍。
經典文化是人類歷史留給我們的瑰寶。它經歷了滄桑,博大精深。它凝聚了幾千年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從《經典詠流傳》引發思考,意在改變觀念,突破高校圖書館在傳承經典文化中的瓶頸,高校圖書館既要保存經典文獻資源信息的原汁原味,又要順應時代性和時尚性,多形式、多載體、多元化去傳承,讓經典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