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要說到生物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可以說有很多方面。第一,就是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在的教育現狀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優點也不盡相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的開發出每一個孩子的潛力。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及著重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第二是課堂過于沉悶,缺少學習氣氛。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就是權威,學生聽老師的話就是好學生,這也導致學生缺少主觀判斷能力,課堂學習氣氛過于沉悶,不能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我的平臺,學生可能成績很好但是普遍缺乏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三是教育的目的逐漸功利化,由于家長普遍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也是以成績、升學率為主要目標,所以也導致教師一味的追求學生成績,將成績放在重中之重,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導致了學生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卻缺乏創新能力,不敢去創新。教師也不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擔心培養孩子創新創造會影響已有的成績,不敢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第四就是教師本身的素質問題,面對新形式下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傳統的教師教學素質明顯不足,教師的創新能力不足從而導致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缺乏。
生物授課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定要在生物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也要圍繞著創新精神的培養進行制定,教師一定要將生物知識,生物能力,以及創新教育三者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配合教學課程順利的進行,將創新教育切實落實到生物教學中,深入有效地制定并研究生物教學的大綱,一定要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創新教育的理念。在生物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對本學科的學習起著促進作用,而且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學生積極的發現問題,并擁有強烈的探索心理,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學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意識,才能展現出強烈的創新解答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渴求參與到新活動中的心理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只有對事物有好奇的心態,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準備教學內容相關的但是比較有趣的故事作為開頭展開教學課程,舉例來說,醫生在給病人輸血的時候,如果要輸血給a 型血的病人,那么,可以輸a型和o 型的血,如果要給o 型血的病人輸血,那么可以輸血的血型只能是o 型血,如果要給ab 型血的病人輸血,那么可以輸a 型,b 型,ab 型,o 型的血,隨即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同樣是輸血不同血型的病人,輸血的血型也有所不同。這樣的故事可以將學生引入解決生命問題中,學生們會迫切渴求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產生更加活躍的思維方式,進而可以萌發出求新知識的欲望,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生物的基本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授課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創造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平等交流的教學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輕松學習相關知識。與此同時,教師既要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又要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大膽想象,進而促進形成創新意識。
生物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生物實驗,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實驗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幫助培養學生的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實驗材料,實驗條件,實驗方法的創新為學生提供探索性的實驗,幫助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對教育進行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師生對教學工作進行正確的評價,教師以往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成績,以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而無法真正的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重點,把以前記憶知識為重點轉移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面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與評價,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從長遠來看,在生物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生物人才,而且能夠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所以生物教師責任重大,要讓學生真正的學好生物,將培養學生創新素質,作為最終的培養目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將生活融入教學活動,挖掘創新教育的素材進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