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
高校階段的體育教育源源不斷的為中小學提供了大量優秀的體育教師,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體育教育在這個階段的評價體系又極大程度的影響著其質量的高低,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極其必要的。以評價體系為主要指導標準,一方面可以尋幫助學校和教師找出體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學校的體育教學目標和任務,增進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在現階段,就是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建立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評價體系,保證學生在理論知識和素質技能的學習上都能夠得到大幅提升,讓我國的教育事業擁有充足的師資力量。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幾種研究方法對高校階段的體育課程成績評級體系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和研究。
當代教育評價之父的拉爾夫·泰勒認為教學評價和教學目標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此理論基礎上,很多學者又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國“教育評價標準聯合會”在1981 年又對“評價”進行了新的定義,“對某一對象(方案、設計或者內容)的價值或優點所做的系統探查”,被認為是評價的實質所在。
另外,由于不同學者所側重問題不同,以至于對于教學評價的解釋層面也各有千秋,歸納起來,主要有:克龍巴赫的信息角度評價體系、斯坦福評價協作組的效果評價體系、泰勒的效果評價體系等。而針對于不同的評價體系,格朗蘭德將其表達為:評價=測量或非測量+價值判斷。以上不僅是對教育評價進行簡單的概念定義,其中也包含了對教育評價內容的概述。
從我國首次將“為國家培養中等學校的體育師資,適當培養一些教練員和體育干部”作為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開始,到2003年以“培養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為培養目標看來,培養中等學校體育教師一直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辦學重點。
在對我國高校階段當前的體育教育評價體系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之后不難看出:課堂成績和素質技能等都是進行評價的重要因素。對于課堂成績的評定,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的體育教師會把課堂表現和出勤率作為依據;對于素質技能,教師則會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要求進行評定。在給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定的過程中,通常來說都是終結性的。也就是說在評定中偏重于將素質技能作為考核標準,很少去關注學生觀念和認知等因素,考核方法主觀評分隨意性大,考核結果籠統,還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評價考核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上,難以發揮考核的激勵作用。另外,學生普遍的成績分數較高,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素質,也是存在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中的現實問題。
將評價體系作為指導標準,首先幫助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和學校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促進其更高效的達成學習目標;然后更加系統的為學生表現自我提供相應的平臺,激發學生的潛力;其次,讓學生在考核之中發現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更多的認識身邊人的能力,增加同學之間的了解;最后還可以直觀的反映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與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匹配程度,從而為教學的改革創新指明方向。
(1)高校階段的體育教育專業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師資力量,因此,將“培養體育師資”作為主題的評價體系必須貫穿在整個高校階段的體育教育專業中。
(2)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在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評價體系中則要在尊重學生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決定性作用。
(3)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多數評價體系將評價視為終結性的,導致在評價過程中過分的注重技能的熟悉程度,所以往往給予學生的是一個片面的評價。在今后的評價體系中還應當將學生的觀念和認知因素融入考核之中,并且設置客觀的評價方法。
(1)重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對培養目標的研究,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成績評價設計出連貫、科學、符合學生實際和國家要求的學生評價方案。
(2)平衡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邊關系,主張以學生評價為主,教師評價為輔。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轉化為過程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3)學生和教師應該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來制定考核方案或者成績評定表,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區別對待,在保證學生成績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又能夠起到學生成績評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