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鳳先(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所提出的七大戰略之一,主要針對的是農業農村所面對的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戰略主張農村優先、堅持農村主體地位的原則,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和諧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農村種植業良性循環目標的實現需要滿足綠色、健康、環保、低能耗與可持續發展五個方面的要求,打造生態化農業與經濟化農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以此構建新型的現代化農村種植業,滿足農村種植業長遠發展的需求。
雖然國家、省市在不斷提倡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但是這種發展理念在農村的落實程度并不高,幾乎全部的農村地區都未設有專門的廢棄物收集與處理設施,而農村土地種植面積多,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這些物品的包裝袋或使用殘留被隨意丟棄在路邊或排放到溝渠中,不僅影響了鄉村的整潔度,同時也會對大氣、水質造成污染。其次,農作物秸稈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以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為例,據統計,南陽市臥龍區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達到474700噸,若是將全市秸稈用作畜牧業飼料,可以節省17203噸的畜牧業飼料消耗量。若是將每年產出的農作物秸稈用于燃料,可以節省124250噸煤炭燃燒量,由此推算得出,農作物秸稈的合理利用可以為全區節省約10億元的資金消耗。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民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于農村種植業的良性發展觀念認識不強,缺乏長期發展的認知,政府部門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力度不足,農作物秸稈利用技術能力低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導致農村種植業發展中的秸稈利用仍處于傳統的初級發展階段,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當前,很多省市所實施的農村種植業扶持力度根本無法滿足基層的渴望,以補助環節為例,在農村種植業的補助上只關注示范點的肥力設施、水利設施給予了補助與完善,各個示范點雖然按照國家所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制定,但是大多處于獨立運作的狀態,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各自為政現象尤為突出,整體規模小。其次,農村種植業并未與林業、畜牧業建立產業鏈,導致畜牧業糞便無法運用于種植業,種植業僅僅依靠化肥作為養肥,不符合生態產業的發展需求。除此之外,國家提倡零散化種植業向大型機械化統一種植模式的轉變,需要將零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現機械化的統一種植、管理、回收,不僅可以提高種植效率、減少資源消耗,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戶收入,但是這項政策在落實中困難重重,農業年輕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真正在農村經營種植業的有80%以上都是50歲以上老人,他們對于大型機械化的統一管理的政策了解不足,認為會對自己的經濟收入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難以落實大規模化的種植業發展模式。
創新科技的應用以及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是推動農村種植業良性循環發展的持續動力,但是,現階段我國的農村種植業服務人才普遍缺乏,鄉鎮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隊伍的綜合實力不足,據相關數據現實,在鄉鎮農技隊伍中擁有高級及以上職稱的人員僅占總人數的6%,50歲以上的基層農村技術人員達到半數以上,其余人員皆為非專職技術人員,專業人才供應不足是影響農村種植業良性循環目標實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農村種植業科學支撐體系不完善,相關科技人員往往更加關注產前、產中,而忽視了產后的加工、消費、維護,從而讓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種植業發展目標成為了口號,雖然在短時間內農戶的收成有所提升,但是讓農村種植業陷入了“增產不增收”的境地。
1.加強生態農業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也是農村種植業實現良性循環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需要加強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制定長期支持政策,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農村種植業的廢棄物處理能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農村種植業應做好廢棄物處理的試點工作,并不斷探尋廢棄物回收與資源利用的新途徑,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運用,達到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
2.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在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的背景下,需要農村種植業的發展重視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優化農村種植業的整體結構,強化農村種植業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力,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加強水源污染治理。針對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對農村水源、地下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問題,需要制定長期的污水治理規劃,科學布局農村污水處理網,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同時需要做好污水預防工作,從根源處減少化肥與農藥對水質造成的污染問題,對化肥袋、農藥殘留、廢棄塑料等進行統一集中回收。
其二,實現廢棄物資源利用最大化。針對農村種植業中的廢棄秸稈資源利用率低問題,可以嘗試建立大規模沼氣工程,發展以沼肥為利用的綠色生態種植業,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通過以沼氣工程的建立解決周邊居民的生活用能問題。
3.完善廢棄物補償機制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相關人員認識到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的重要性,以廢棄物補償機制的完善,提升農民與農村種植業良性循環發展的認同程度,并且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謀劃之中,提升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響應積極性,如對于被破壞的環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治理措施,制定土地資源保護的預防策略,對于積極保護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的行為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鼓勵農民保護耕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合理回收作物秸稈,以此實現農村種植業從內而外的良性發展,為農村種植業的良性循環提供可持續發展力。
1.強化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聯系
農村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必須要具備完善的產業鏈,在農村種植業發展中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瞄準市場需求,結合當地的市場需求以及鄉村振興要求,構建具備當地特色的種植業發展模式,讓特色化種植業在農企結合中敢于放手去做。其次,應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農村種植業在發展中應達到招商力度,增農產品企業的數量擴大農產品企業規模,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形成綠色產業化結構。其次,相關的政府部門應為農戶與企業搭建產業化發展的平臺,以政策支持、技術支持推動特色化農村種植業“走出去”,如月季、玫瑰等特色農產品,并對農戶進行網絡信息化能力的、培訓,倡導網絡銷售,為農戶拓展更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2.采用一二三產業融合方式
不同地區的種植特色不同,比如最為常見的玉米、水稻,還有一些不太常見的農產品,為了實現農村種植業的更好發展,可以在當地特色種植業的基礎上,推行一二三產業,穩定糧食產業,發揮當地農產品優勢的前提下,著力發展旅游業、茶葉產業等,以產業帶動產業發展,建立農村種植園,讓游客在旅游中享受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特殊體驗,形成“農業+旅游業”的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
3.做好農村種植業的全程管理
在農村種植業管理中應堅持四個統一:其一,統一輪作耕種;其二,統一對接銷售;其三,統一用肥供種用藥;其四,統一收獲存儲。為了解決農村思想觀念滯后對于種植業長遠發展的影響,需要以使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前提,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全程統一管理的長久利益,實現農村種植業的標準化發展。
1.強化農業科學認知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需要科技人員以及基層農戶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與認知,因此需要在農村種植業良性循環發展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素養,加強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以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建設為著力點,結合當地的農村種植業實際發展情況調整發展戰略與發展方向,特別關注提高農民與科技人員對現代化農業的認知程度,轉變傳統種植生產習慣與價值觀念,創新耕作方式,提高農民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自覺性,以此促進農村種植業的更好發展。
2.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需要堅持“人才優先,高端引領”的原則,加強對現有科學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提升現有科技人員的農業綜合能力,對此,相關部門可以組織重大研究項目或科研專項活動,聚集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著力培養技術型人才、管理性人才。同時,應落實人才引進政策,為農業科技隊伍中注入新鮮血液,以工作條件、工資待遇的優化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農村種植業的發展事業中,以此建設高層次、高技能的農業科技隊伍,以創新能力促進農村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當前的農村種植業發展存在諸多困境,為了實現農村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需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內容與農村種植業面臨的困境,找出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構建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低耗高效的農村種植業,以此實現農村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