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娟(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社會資源和人口不斷向這些發達地區聚集,帶動了發達地區社會保障資金持續增長,盈余規模不斷擴大。而經濟不發達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就業持續下降,社會保障資金增長緩慢,支出卻不斷上漲,區域經濟差距對社會保障體系運行的影響日漸突出。
社會保障體系是依法制定的社會保險、社會補貼以及社會救助等制度的總稱,社會保障體系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所需,在社會成員由于年齡、疾病、失業和遇到災害等影響產生特殊需求時給予基本的生存保障。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較晚,1992年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才正式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制度,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1]。
社會保險是我國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其目的是為了能夠給予參保者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所需。社會保險制度針對的是全社會范圍內的全體勞動者,保障資金主要來源于用工單位和勞動者自身按照相關制度和法規繳納費用。
社會福利是國家為了能夠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而設置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國家和社會資源籌集。社會福利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能夠提高人民群眾對國家的信任感和存在感,這是國家給予人民群眾的較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社會救助所針對的人群主要是生活和生產中具有困難的群體,他們由于疾病、災難等原因,缺乏維持生產和生活的能力,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國家會通過調撥救助款或在社會范圍內募集資金,對這些處于弱勢的群體進行救助,讓他們能夠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這種社會救助帶有較強的公益性,有些社會救助依賴于非營利組織進行實施。
社會優撫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社會優撫針對的對象主要是軍人或軍人家屬。通過社會優撫帶給軍人及其家屬特殊待遇,達到優待和撫恤的目的。社會優撫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特殊制度。
首先,我國的社會保障概念與“七五”規劃中提出,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時間較晚,先后經歷了縣級統籌、區域統籌、省級統籌和社會統籌幾個階段。從當前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來看,在建立初期缺乏統一標準和監督機制,社會保障側重點放在了加大社會覆蓋范圍上,各類保障項目的服務意識提升速度緩慢。
其次,我國針對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差異,分別建立了不同的社會保障體系。受到地區經濟差異影響,經濟發達地區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完善,而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還依賴于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層面上[2]。
從近年來我國各地區人均GDP水平來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小,而近年來西部地區人均GDP不足東部地區人均GDP的40%,我國4大經濟板塊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是以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和江蘇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其次東北地區,以山西、河南、湖南為代表的中部地區人均GDP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區。
從就業人口流動來看,東部地區成為我國人口最大流入地區,而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流出人口最多地區。從就業人口排名上來看,居于前四名的均為東部地區省市,就業人口總數占全國總數的33.92%以上,排名落后的依舊為青海、寧夏和西藏等。
從人均財政收入情況來看,從2014年開始,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人均財政收入已經突破萬元大關,同甘肅、廣西相比相差大約在7倍以上,而東北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差不大。
1.區域經濟差距帶來養老保險不均衡風險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中的主要部分,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從我國當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規模來看已經呈現出上升,這與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是分不開的。但是,參保人數總量增加和規模擴大主要以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從2010年起,增長比重超過了50%。而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參保總數和規模卻呈現出下降趨勢。尤其幾年來由于東北地區經濟衰退影響,加強趨勢尤為明顯。地區經濟差異不僅帶給養老保險運行風險,也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影響。從養老保險收支情況來看,從2014年,東北地區就已經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產生這種情況不僅僅受到社會人口老齡化影響,與人口流動、整體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
2.區域經濟差距帶來醫療保險不均衡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各地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在不斷增加,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發展態勢具有較多共同點,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省市,如:廣東、江蘇和浙江等醫療保險參保人數一直穩居全國榜首。僅廣東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就達到全國的30%左右,而我國西部部分地區落后情況嚴重。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醫療保險參保規模呈現出下降趨勢,中西部地區下降達到20%左右,東北地區下降比例接近10%。
醫療保險結余情況決定了醫療保險風險比例,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醫療保險結余在2007年到2014年間一直處于45%以上,我國西部地區醫療保險結余基本維持在20%左右;醫療保險結余最低的地區為我國東北地區,2014年的醫療保險結余已經下降到了4.59%。由此可以看出,地區經濟差異帶來醫療保險風險不均衡,進而影響到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運行。
3.失業保險不均衡風險
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相似,失業保險在全國增長總形勢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依然處在全國領先位置,而中西部的寧夏、青海和西藏處于行列末尾。同時,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差距在不斷擴大,東部發達地區失業保險已經上升到了50%以上,而我國東北地區失業保險則下降到了10%以下。
由于經濟差異過大,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資金存在嚴重的區域性差異,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收支缺口不斷加大,社會保障運行風險也在不斷升高。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財政必然需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進而影響到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整體運行[3]。
地區經濟差異帶來社會保障風險的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崗位增多,人才和人口吸引力大,更有利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而經濟不發達地區,人員外流,就業機會減少,增加社會保障財政壓力。因此,促進就業成為解決社會保障系統運行風險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的發展政策,旨在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東北產業振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需要加大政策上的傾斜力度,給予經濟不發達地區財政和政策上支持,促進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發展,增加人員就業,從而確保社會保障體系正常運行。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處在初期階段,在不斷探索中實現完善,從建國初期的全國統籌,到地方統籌,再到社會統籌,再逐漸探索中前行。在當前地區經濟差異巨大的前提下,通過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來降低社會保障體系運行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需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實現全國層面的統一收支,這樣不但能夠分散地區社會保障風險,還能減輕經濟不發達地區財政壓力,講資金運用到提高地區經濟建設上來。
區域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體系運行的重要基礎。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環境下,地區間經濟發展存在巨大差異,造成當前社會保障體系風險不均衡。要促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正常運行,不僅要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還要加大社會保障改革力度,提高自身抵御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