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世艷(私立華聯學院)
校企合作是一種在發達國家廣泛采用的培養人才的方式,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基本知識后,可以進入企業中進行實習,從而強化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的培養,因此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適合于培養職業教育的學生。而我國在2014年提出了加快建設職業教育體系的方針,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機制。而“互聯網+”的出現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工具,如何利用這個工具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生態系統,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所面臨的問題。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高效的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方式,但其中也存在大量的難點,其中形式化嚴重是我國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面臨的問題之一。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雖已經與行業內的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的相關協議,但這些協議僅僅只是浮于表面,校企合作的措施并沒有真正的進行,學生也難以在企業中學習專業知識和實習經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難以真正的投入工作;二是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以市場利潤為主要目標,企業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的前提下是無法接受大量缺乏工作經驗的實習生進入企業中工作的,這也導致了我國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意愿減弱,在雙重因素的影響下,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往往僅能停留在表面。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學校的師資力量規模對于學校的辦學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教師能否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接受過師范專業相關的教育后直接進入學校任職,中間缺乏實踐訓練的過程,而教師的工作特性使得其難以有大量的業余時間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這導致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難以在校企合作中勝任企業的需求。
目前我國已經有部分高職院校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通過聘請兼職教師和行業內專家的方式為學生傳授實踐相關的技巧。但由于學校對兼職教師的待遇和行業專家的特性,這種方式在運行上很受局限,發揮的作用很少。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尚未形成完成的生態鏈和利益平衡機制,這使得高職院校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學校在尋找與之合作的企業上顯得困難重重。企業通常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更加重視實習生的產出而不是培養,因此企業往往認為學校的學生缺乏滿足企業內實習的實力,而學校方面則缺乏對學生人才水平相關的標準和條例,使得學校和企業在合作時彼此缺乏具體的參考,導致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不強。
校企合作在發達國家屬于“政府方針、行業引導、學校主體、企業合作”的方式,可以看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領導性的作用,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應當加強政府政策的推動,促進“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合作生態系統的建立。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雙方共贏,企業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學校的目的是培養職業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平臺的建立初期,就應當考慮到學校和企業的長期發展。政府的引導政策可以以滿足企業利益為前提,例如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稅收減免、金融支持、市場支持等政策,為企業提供切實的利益,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稅收返還的措施,從而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企業是以利潤為主體的,因此調動企業積極性的唯一方式便是為企業賦予利潤,所以政府在制定校企合作相關的政策時,應當以維持企業的利潤為中心,方能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對于學校來說,除了根據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經營方向的特性制定適合企業的校企合作政策外,還應當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校企合作方式進行改變,使之更加適合于企業的發展方向。此外,在實行校企合作時,雙方應當首先統一培養學生的標準,將學生適應行業的能力作為首要培養目標,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為校企合作創造優勢。
建立長久運行的校企合作“生態圈”的關鍵在于完善的管理機制,“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校企合作應當采用管理效率較高的董事會管理體制,通過以董事會為管理中心,實現管理機制和協議的運行和管理問題的反饋,及時的規避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風險,建立適合學校和企業雙方利益的生態圈,并確保這一生態圈能夠長久的運行下去。
在協議的規定方面,由董事會出臺的協議應當明確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范圍,并對雙方的職權進行明確的劃分,同時對雙方的行為守則以及禁止規范進行規定,協議的內容應當盡可能覆蓋校企合作中的所有狀況,從而保證這一流程能夠按照標準規范化的進行下去。
在溝通和反饋方面,學校和企業應當定期對校企合作的概況與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以便于制定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的方案,同時明確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董事會成員應當由學校和企業雙方的代表構成,定期召開董事會議并對工作現狀進行分析,確保校企合作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
在監督和檢測方面,董事會應當在日常工作中對校企合作的工作流程進行監督,以明確工作流程和經費的使用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定期對學校和企業的工作狀態進行檢查,確保雙方都能夠在自身的職權規定內展開工作并按期完成工作計劃,確保校企合作生態圈的穩定運行。
在風險和保障方面,校企合作的雙方應當建立風險保障機制,以應對校企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對于學校來說,校企合作的風險是生在校外可能面臨安全問題和經濟問題等,因此,學校應當重視保障學生和指導教師的人身安全;而對于企業來說,缺乏經驗的學生在企業內實習可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影響,例如生產設備的損壞或相關數據出現問題等。因此學校和企業應當做到在學生實習的前提下不影響正常的校企合作流程,制定相應預案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建立風險發生時的應急處理機制,為校企合作生物圈的運行提供相應保障。
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是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而校企合作的平臺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企業中往往有工作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因此實行校企合作并不僅僅是將學生送到企業中實習,還可以邀請企業的專家到學校為學生講授實踐相關的技巧,為學生將來進入企業中實習做準備。而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建立網絡遠程教學平臺,可以使專家教學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網絡上完成教學,可以提升教學效率,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與專家的時間成本。同時,學校內現有的教師隊伍也可以借助教學平臺學習實踐技能,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從而更好的培養本校的學生。
實行校企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中實習,對于學生的實踐技能有一定標準,而在我國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師隊伍難以滿足培養學生的要求的前提下,建立網絡化的教學平臺,是一種高效的培養學生的手段。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在企業中實習的效果,是維持校企合作生態圈穩定運轉的關鍵措施之一。
本文對“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生態系統的構建進行了研究,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問題有校企合作形式化、師資力量差和學校對企業缺乏吸引力。而本文提出了加強政策推動、完善管理機制和強化教學平臺的建設三條構建校企合作生態系統的建議,期待能夠為我國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