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萌萌 李孟洋(河南大學商學院)
我國是歷史性的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振興發展,農民的現代化是關鍵環節。當前,我國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兼業化以及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低素質等問題,不僅導致農村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更阻礙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為解決上述問題,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應運而生。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國家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和實踐上一直不斷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通過對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相關文獻進行整合比較,總結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評述,以期為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背景,國內研究主要基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城鄉流動不均衡、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視角來探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要性。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我國的農業從業人員的年齡在50~60歲的占21.3%,60歲以上的占11.2%[1]。由于老齡農民的體力狀況往往較差,在思想上對新技術和新經營模式的接受程度有限、有效勞動投入不足,就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經營粗放等一系列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們認為從事農業勞動收入低,并且受市場的因素影響大,而城市有更多工作機會和便捷的生活條件[2],因此大量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土地被擱置,由此造成優質勞動力流失、農業兼業化現象共同造成了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最重要的是人的問題,打造一支高素質、有能力、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現代農業是市場主導下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和高效的農業,科技與人才是其關鍵要素,現代化的科技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持,現代化的經營方式也離不開懂經營的人才[4],因此,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亟需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
1.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在最早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被提出,隨后學術界對其進行了闡釋和完善。例如,朱啟臻認為新型職業農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河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長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201810475026)研究成果。民是滿足一定條件的農民:是市場的主體、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5]。童潔等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具備現代生產經營技能,在自主擇業的前提下從事進行專業工作并從中獲得報酬的群體[6]。王秀華將其界定為跨區域、流動性、社會化和職業化的農民,是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一代職業農民[7]。綜上,可以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總結為以土地為經營對象,專職從事農業活動并且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經營、有文化、有素質、懂經營的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與生產經驗。(2)把農業作為一種職業,有細化的職業分工。(3)規模化生產、現代化經營。
2.培育主體
對培育主體的研究是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經歷了由單一的家庭小戶經營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類型經營主體的轉變[8],然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低質化以及流動不均衡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此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培育主體有以下來源:現有的農業專業大戶、大型農業企業家代表、返鄉農民工、農村青年學生以及其他愿意從事農業的人才。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和舉措的研究也是一直以來研究的熱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9]。需要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長效機制。學者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的構建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策制度方面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決定了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政府的角色主要有制定優惠政策、健全和落實培育制度和提供公共服務。一是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業培育的積極性,主要包括逐步增加農業補貼等惠農措施,為符合標準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教育資金支持、貸款利息補貼等[10]。二是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制度法規,促進培育工作的制度化。明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的目標、地位等,規定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責任義務[11]。三是解決人才外流問題,為農業建設留住高素質的勞動力。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轉移支付,推動農村醫療衛生、公共交通、教育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還應當搭建信息化平臺,提高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層次[12]。
2.教育管理方面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本質是培育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加強教育管理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手段。在教育管理上應當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主要包括組織管理、教育模式和教學管理。組織管理即建立政府、學校、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各方的合作組織模式,政府進行統一規劃和指導,學校、科研單位等進行聯動,有針對的服務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加強農業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方面,以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能為核心,培養強化農民的職業理想與信念[13]。教學管理即根據現代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要求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形式培養職業農民的基本職業能力、綜合能力,此外,還需重視培育職業價值觀,使之具備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
教學管理不應僅局限于教與學,建立教學考評制度、對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學者們還探討了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要求、要求的不同強度和能力框架[14],以及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對評價指標的研究和模型構建。
3.認定管理方面
認定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工作之一,而我國當前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認定管理方面不夠完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認定管理的工作主體單一、認定標準有偏差、認定缺乏考核過程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現有的不足以及基于對職業素質指標的研究等,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認定管理上應當建立科學的認定指標和分類定級制度;把培訓和考核納入資格認定的程序;建立多主體的認定管理組織體系[15]。
美國農村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主要部分,但農業人口僅為總人口的19.2%,其人少地多的特點促成了家庭農場的出現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發展,也為職業農民的培育奠定了基礎。目前美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持體系、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育體系以及科研及推廣體系。美國農業能在世界上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對職業農民的立法保障非常重視,自1862年推出了《莫雷爾法案》后,美國出現了許多贈地學院,各州用受贈的土地資金成立了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的州立大學,極大的推動了農業高等教育的發展。此后,美國相繼推出了《史密斯·休士法案》《職業教育法》《哈奇法》等,使得美國農業職業教育有完善的法律保障[16],從而推動農業人才的培養。
法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其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為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結構。法國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上主要是構建了由高等農業教育、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個部分組成的終身教育體系,這種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教育制度使得職業農民能夠根據實際接受教育,從而保持高效的綜合經營能力。
日本農業資源特點為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業發展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日本把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振興農業和農村的關鍵措施。在培育模式上,日本堅持立法和教育并重,先后頒布了《社會教育法》《青年振興法》和《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為農業發展提供立法保障。在農業教育方面形成了5個層次的教育體系[17],針對不同培養對象設置不同的培育內容。韓國同樣重視立法和農業教育,頒布了《教育法》《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基本法》和《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等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此外,韓國政府每年選拔一定的青年人才并給予固定的經營資金貸款以調動青年職業農民生產和創業的積極性[18]。
縱觀現有的文獻,國內學者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內涵、培育的必要性和影響因素以及西方國家的經驗和培育的具體舉措。國外的研究則專注于培育的重要性、具體的培育政策等。國內研究大多是從定性的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對于內涵、必要性、影響因素和培育措施進行了較多理論上的構建,但定量的研究例如新型職業農民評價指標體系,職業農民能力素質模型、培育的具體實踐研究等還比較少。此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寬泛籠統,缺乏具體方面的精進研究,例如缺乏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具體應用場景的探究、理論缺乏現實數據的支撐等。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當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將之本土化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發展特點,探索和構建有深度的理論支持體系和多元化現代化的實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