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來慶 趙玲玲 孫妮娜 張 序 姜中武*
(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煙臺265500)
2015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發展新動力。在該時代背景下,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成為科技創新轉化新的發展趨勢。一般情況下,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科研項目的周期是,從立項開始,研究成果,申請專家驗收或者鑒定,科技成果報獎,整個過程就會結束。但如果科研人員具有一定的企業家精神,對自己研究成果的市場價值非??春茫趶娏业膬刃尿寗酉?,會親自創辦企業,進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開發[1]。這種與高校或科研院所緊密關聯的衍生企業,可以有效縮短高校理論知識到產品經濟的轉化周期,是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經濟和社會財富價值創造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因此,大學衍生企業在世界各國都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如麻省理工學院及其128 號公路科技長廊現象、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現象等[3-4]。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或科研人員創業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產學研結合和衍生企業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5]。我國農業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機制體制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致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偏低[6]。借鑒其他行業的發展經驗,由農業院校或農業科研機構,創建農業科技衍生企業,將研發的農業科技成果,依托衍生企業進行成果轉化,也可以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產學研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模式。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推進,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12 年的53.5%提高到2018 年的58.3%。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依然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科技衍生企業的發展也是處于剛起步階段。在農業成果轉化與科技衍生企業創建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1.1 農業科技研發經費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企業研發經費不足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主要集中于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經費也主要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企業科研資金投入較低[7-8]。2017 年農業十大標志性成果,第一完成單位均為院校,農業企業研發能力明顯不足。而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以論文發表數量作為職稱評定依據,沒有將農業實際生產貢獻納入評選指標[9]。科研人員的精力主要花費在撰寫和發表研究論文,對農業農村面臨的實際農業問題不夠關注,導致研發的科研成果難以在企業直接應用,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10]。
1.2 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偏低,成果低水平重復較多目前,我國農業院校的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處于少量領跑、大部分并行和跟跑的格局。2017 年全國5 000 多家新三板上市企業中僅有農業企業282家,占比不足6%。以品種和技術為核心技術的成果,多數新品種的競爭優勢不太明顯,導致市場轉化額度不高。以蘋果新品種開發為例,我國蘋果育種始于上世紀60 年代,北方地區40 多個高校、科研院所從事蘋果育種研究工作,建國以來審定和備案新品種達到330 余個。但我國主栽蘋果品種仍然以引進品種為主或者是引進品種的芽變品種,自主選育的品種綜合性狀難以超越引進品種,進而影響了新品種的轉化效益。
1.3 農業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產品核心競爭力不突出我國農業企業,集中在種苗、農資、果品經營、包裝、物流等方面,多數企業都不屬于高科技企業,以經營產品的數量和規模獲得效益[11]。2017 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13.6 萬家,其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僅占6.3%。煙臺有從事果樹種苗銷售的企業、公司、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百余家,這些公司中多數沒有自己的品種育種基礎,通過芽變選種方式選育一系列的富士芽變新品種,基本以片紅富士優系為主,品種間缺乏特色。同時,多數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意識不強,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甚至放棄研發,企業的重點放在了種苗繁育規?;蚴袌鲂麄鏖_發上,難以形成長期的核心競爭力。
1.4 農業企業負責人能力不均衡,團隊人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在農業科技衍生企業成長過程中,企業家能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企業所擁有的人才、技術、資產等因素不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利潤,但企業家能夠將這些因素整合后形成原來不存在的有形或者無形的稀缺性資源,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和效益[13]。從實際調查看,農業企業的負責人在判斷力、宏觀控制能力方面還有一定的不足,主觀能動性較差。部分衍生型農業企業績效不佳的原因在于過度依賴大學和科研所院所的支持,忽略了團隊的整體建設,導致企業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無法獲得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得不到提升,最終逐漸遭到市場淘汰。
衍生企業作為高技術研究機構產業化的一種重要載體,能夠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農業科技成果創新與轉化中存在的問題,作者認為應盡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創業政策,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探索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織開展創業政策與技能培訓。
2.1 盡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創業落地政策近年來,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人社部印發了《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山東省也下發了《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各單位均缺少鼓勵科研人員兼職或創辦企業的具體政策。建議農業院校或科研院所積極制定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或者離崗創新創業,并按照國家政策,3 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基本工資照發。同時,將創新創業情況納入事業單位考核體系,將創新創業指標化、具體化,在制度上重視創新創業,為創業營造氛圍,將創新創業的理念深深植入科研人員心中。
2.2 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核心創新能力農業生產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農業企業的研發和效益與產業需求、核心成果競爭力緊密相關。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應在重視農業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圍繞農業生產所需的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創新,加強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科技創新研究,形成“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科研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力求使成果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14]。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建立合適的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激發和調動科研人員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同時,農業經營企業也應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敢于在思路、管理、方法、模式、文化和技術方面進行創新[15],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優。
2.3 探索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要實行產業化,必須要借助于農業企業的孵化。在此過程中,需要一個橋梁能夠搭建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平臺。同時,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如項目紐帶合作模式,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以具體項目為紐帶,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開展重點關鍵技術的委托研發或聯合研發;還可以采用共建平臺模式,如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衍生企業模式[16]。同時,推動合理的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機制,處理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之間的各類關系,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政策,對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出過實質性貢獻的個人、組織和機構,建立利益共享制度和相應的保障機制。同時,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明確規定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在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4 組織開展創業政策與技能培訓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是不斷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要培養高校學生或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意識和技能。創業人才要具有科技、管理、質量、品牌、誠信、市場、文化、創新以及財務等多方面的意識和技能,缺少哪種技能,都會影響企業的運行。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教育課程知識比較淺顯,創新創業教育只能是初級的啟蒙式教育,面臨著實踐環節少、場地有限、資金不足等諸多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需要[17]。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創造機會,進行創業理念和技能培訓,強化創業意識的培養,注重過程導向,讓更多的大學生和科研人員參與創新創業基地或孵化中心建設,搭建不同的校企實訓基地,實現人才的儲備;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參與創新創業大賽,挖掘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業思路,達到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