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
(甘肅省靜寧縣林業局,靜寧743400)
紅富士蘋果生產中普遍有剛進入結果期的樹所結的果實風味濃郁、食用品質好的優點,隨著栽培周期的延長,所結果實風味越來越淡,在老果區表現尤其突出。探究其決定因素,除栽培地域、陽光、晝夜溫差等環境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肥料,特別是有機肥和磷、鉀肥對果實的風味有很大的影響。據報道,日本蘋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在3%以上,最高可達5%。而我國蘋果產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絕大部分不足1%,由于補給不及時,蘋果結果的大量消耗,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呈現土壤越種越薄的現象,直接導致果實風味越來越淡。生產中蘋果所需的20 多種元素中,磷、鉀直接影響果實的品質,特別是鉀直接參與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轉化,而生產中對鉀肥的施用普遍重視不夠,施肥量不足,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糖的合成受限,果實內溶物含量低,風味較淡,品質低劣。
另外,采收期對果實的風味也有較大的影響,一般紅富士果實在樹上生長期180 d 以上,才能完全成熟,在甘肅靜寧,適宜采收期應在10月下旬至11 月初,可是受地域環境所限及近年市場的導向影響,生產中普遍采收過早,導致果實不能夠完全成熟,物質積累不充分,糖分轉化不徹底,應有的風味沒有表現出來。
呈鮮味氨基酸測定結果,在雞胸肉、腿肉和肝臟部位C2組和D2組分別為0.147%和0.123%、0.088%和0.062%、1.88%和1.55%,表明放養條件下無抗養殖在雞胸肉、腿肉和肝臟中明顯高于有抗養殖。
要提高蘋果品質,改善蘋果風味,必須采取綜合措施,除在最佳適生區種植、選擇優良品種栽培、合理密植、應用陽光樹形等措施外,最關鍵的是應強化肥料的管理,實行沃土栽培,保證物質供給,補充土壤中被消耗的營養。同時要適當延遲采收,促進果實充分成熟,促使果實風味濃郁。各地在蘋果生產中應用的主要成功措施如下,各產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參考應用。
近年來陜西洛川提出了“一畝園兩頭豬”的發展口號,在全縣養殖100 萬頭豬,以保障3.33萬hm2蘋果園用肥問題,通過這一措施,極大地改善了果園用肥狀況,提高了有機肥的施用比例,蘋果品質大為改觀,市場競爭力急步提升。
傳統的標定過程都是對六維力傳感器的6個方向分別進行標定,得到單維方向的標定力F和力矩M對應的輸出電壓值U。
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備采用較多的方法為“一步法”,又稱“一鍋法”,即通過一步反應即可獲得產物,其合成產物的結構不明確,產率較低[12]。本文采用分步法,通過分步合成陽離子超支化硅油,可以明確每步合成產物的結構,超支化硅油的性能將能夠被設計與調控[13]。先合成雙端環氧硅油為封端劑,以3-[(2,3)-環氧丙烷]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為偶聯劑,四甲基氫氧化銨(TMAH)為催化劑,八甲基環四硅氧烷(D4)為原料,通過本體聚合法制備ESESO,然后用三甲胺鹽酸鹽作陽離子化試劑合成CHSOS。重點研究了反應溫度、陽離子試劑用量、反應時間、溶劑用量,對CHSOS產率的影響。
每生產100 kg 蘋果, 需要從土壤中吸收1.2 kg 純 氮、0.9 kg 五 氧 化 二 磷、0.97 kg 氧 化鉀。盛果期果園,667 m2可產果實3 000 kg 以上,樹體需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營養,在補給不及時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磷、鉀缺失現象。磷充足,可增進果實著色,提高含糖量,缺磷時,普遍表現果個小,色暗淡;鉀可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促進果實肥大,增加色澤,提高糖度,缺鉀新梢生長細弱,果個小,著色不良,因而生產中應高度重視磷肥、鉀肥的施用。要保證足量供給,有條件的果園最好采用葉分析基礎上的測土配方施肥法。無條件的可施用復合肥,在春季應以高氮型復合肥為主,如選用魯西(24-11-10),6 月追肥應以高鉀型復合肥為主,選用洋豐(17-8-20),通過增施磷、鉀肥,滿足樹體對養分的需求,重新構建新的土壤平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