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白金生
(河北省遵化市林業局,遵化064200)
獼猴桃日灼病又稱灼果病、日灼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其次是葉片和枝蔓,掛果的幼樹園發生較重,嚴重的果園病果率達15%以上,導致果實品質降低,嚴重影響商品果率,降低經濟效益。近年來,由于氣候的變化和果農對獼猴桃管理技術的缺乏,部分果園發病率高達30%,給果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應引起高度重視。
1.1 果實受害初發病時病變部位表面發白,果肉變軟,呈水漬狀,繼而果實陽面形成不規則、略凹陷的紅褐色斑,表面粗糙,質地似革質,果肉呈褐色,微凹陷。嚴重時,病斑中央木栓化,果肉干燥發僵,病部皮層硬化,部分病果脫落。
1.2 葉片受害葉幕層薄的外圍葉片受強光直射時,葉緣失綠,局部枯萎死亡,形成葉片灼傷。
2.1 高溫,強光照高溫、強光照導致地表溫度升高、空氣干燥,加快葉片水分蒸發,導致葉片萎蔫、新葉干枯、生理落果、早期落葉等狀況發生。高溫、強光照增強葉片的呼吸強度,迫使葉片進入休眠,減弱光合作用或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減少營養的合成與積累,影響幼果生長和花芽分化,繼而影響來年的開花數量。
2.2 溫度驟然升高連日陰雨后,天氣突然轉晴,溫度驟然升高,也容易引起日灼的發生。
高溫季節,氣候干燥、持續強烈日照容易發生日灼,一般在花后第6 周,枝葉量少、葉幕層薄、果實遮陰面少、裸露的發病重;土壤水分供應不足、保水不良的地塊,也易發生嚴重日灼;弱樹、病樹、超負荷掛果的樹日灼殘果率高。著生在樹冠西南方位的果實,由于向陽面受日照時間長,容易發病。
4.1 果園生草在行間或株間種植毛苕子、三
葉草等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的濕度,降低果樹的蒸騰作用,減輕高溫對果實造成傷害。
4.2 樹盤覆蓋用各種有機物料,如腐熟有機肥、柴草、油菜、豆類秸稈以及青草等有機物覆蓋在樹盤下,也可用種植食用菌的廢棄菌棒粉碎后進行覆蓋,樹干周圍20 cm 不蓋,然后在覆蓋物上撒少量土,堅持每年進行。覆草時間一年四季均可。玉米稈等過長秸稈要截短或粉碎后進行覆蓋。
4.3 科學灌水干旱時及時灌水,降低整體果園溫度,采用小畦分灌,有條件的果園可采用滴灌、噴灌,避免大水漫灌,禁止在中午高溫時間灌水。
4.4 套袋選擇透氣性好、吸水性小、抗張力強、紙質柔軟的單層木漿紙袋,袋子底部要保留透氣孔,重點套西南方向和上部的果實。在早晨露水干后或藥液干后套袋,雨后不宜立即套袋,等果面露珠干了后再套袋。套袋要打開通氣孔,利用通氣降低袋內溫度1~2 ℃。
4.5 遮陰為避免受到太陽光直射,減少日灼傷害,可采用3 種方法遮陰:一是搭設遮陽網,用遮陽率25%~50%的遮陽網,能極大改善果園微環境,緩解夏季高溫、強光對獼猴桃的危害,但遮陽網的遮陽率不可超過50%,過度遮陽會影響果實品質;二是在果實上方或太陽西照處掛草遮陰,減少西照對果實的直接燒傷;三是夏季修剪時,在最頂端的果實處多留2~3 片葉,以遮擋直射太陽光。
4.6 夏季修剪在現蕾期對結果枝最上花蕾上數5~7 葉摘心,促使結果枝著果節以上葉片加快增大生長,有效保護幼果,減少直射光照射。另外,內膛徒長枝在5~7 葉時摘心,促進二次枝生長,增加樹冠葉幕層,保護果實,阻止日灼發生。
4.7 增施肥料謝花后15 d,噴施螯合鈣800倍葉面肥,隔7~10 d 噴1 次,連噴2 次,可抵抗日灼病的危害。生長季追肥要少量多次,不可離根太近,更不可在土壤干燥時追肥。
4.8 防治蟲害持續的高溫會造成螨類、蚜蟲等害蟲的爆發,噴霧的過程中配大蒜油有觸殺、趨避的作用,有效減少蟲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