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晶
職業資格是檢測一個人是否具備當前工作能力的一種批國家方式,要求人員具有相關的技術,能力,知識儲備量。職業資格氛圍從業資格和職業資格。從業資格是檢測是否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的一種方式,而執業資格是政府對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質的工種實行準入控制,是依法從事某一工種的起點標準。職業資格是由國家多個部門綜合審核而發布的,由專家評估、職業技能鑒定等方法評價,對技能合格者授予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從業資格通過國家考試或進行學歷認定取得。執業資格通過國家考試的方式取得。
自1994年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以來,我國在職業資格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如今是職業資格管理制度改革的關鍵時期,對于職業資格管理問題的對策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1994年職業資格證書作為科學評判人才的標準被寫入我國的《勞動法》以來,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應運而生,在全國內掀起考證熱潮。然而,由之產生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職業資格證書名目繁多,水平參差,考試紀律不嚴格,亂發濫發各類證書,使職業資格管理難上加難。應運而生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考證機構,從中牟取暴利,形成龐大的利益產業鏈。
考證難,花錢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心態,認為考證無用。在競爭力十分強烈的當代社會,應屆畢業生手里都拿著厚厚的一摞證書,這些證書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體現不出用處,但出于長遠考慮,可以備不時之需,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畢業生的能力,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求職者考證的積極性。另外,考證對于許多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花費,許多人不一定承擔得起考證所需的相關費用,外加考證的難度所在,可能投入了金錢也未必獲得證書,因此考證積極性不高,市場參與不積極,從而形成縮量整盤格局。
當前我國制定職業標準的方式較為繁瑣,考核標準滯后于生產需要,且考核標準主要由政府制定,職業資格證書由政府頒發,這就使職業資格在實際工作與政府需求方面結合的不緊密。導致只能獲得政府的認可,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求。職業標準落后于技術和生產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使從業者很難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發展需要。
我國職業教育的考核沿用了傳統的考試模式,即以卷面考試為主,進行單一刻板的書面考試,強調對相關職業知識的簡單運用,只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而對實踐考核,如面試,答辯等極少考核,技能考試與理論考試相比,仍處于不被重視的輔助性地位。重視理論,重視知識體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而忽略實質操作,理論知識得不到合理的實踐運用,不符合用人標準,也不符合對職業技能的要求。
職業資格是勞動就業的前提,在全球范圍內都認可的一種制度,對于人們所從事的不同行業有不同 的規定,保證每個就業上崗的人員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儲備。職業資格的管理有助于對人們進行管理,提高勞動市場的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都起到積極的影響。1993年黨在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制訂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制度。
1994年,勞動部、人事部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明確: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種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是個人做好該職業工作的依據,是個人工作能力與將來可能取得工作業績的一種價值標志。《勞動法》第八章第69條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1996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關于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的通知》明確指出,職業資格證書要作為職業介紹機構擇優推薦就業和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憑證。
1998年1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了勞社部發[1998] 18號《關于對引進國外職業資格證書加強管理的通知》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規定,要求社會保障部對國外職業資格證書以及發證的機構,以及審核,注冊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監督人員認真落實規章制度。制度中要求在中國境內開展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機構需要與中國本地的機構相結合,不能獨立的進行資格教育。在學習過后所獲得的資格證書,不論國內外都受到中國資格證書的保護,對于資格證書的審查需要更加嚴格,要求人員嚴格按照證書的要求進行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加快健全國家制度技能的要去,明確指出勞動者就業要求,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需要遵守的相關規定,保證每一個勞動人員在具備了一定能力后進行上崗,保證了各個行業可以穩定進行。政府和相關部門相互交流與協調,保證制度的順利實行。
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還不成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職業資格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立,如何運作,如何促進職業資格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從源頭上解決人力資源與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問題,我國在《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中作出有關職業教育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決策,為我國的職業資格管理和鑒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據。如今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也在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體系也不斷調整,基本健全。職業資格管理支持體系能夠高效地運轉。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不同地域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如果只制定一種職業資格管理制度,是遠遠不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政府的職責是督促企業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職業管理標準,使職業管理制度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企業則應根據現實需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問題提出不同解決方案,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職業管理標準,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需要。這樣,政府和企業才能在職業管理問題上相輔相成,精準高效地解決職業資格管理問題,建立完善的職業資格管理體系。
結語: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才應該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在全球范圍內通行的一種對技術技能的資格認證制度。其對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力市場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都起到積極的影響。我國職業資格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可以從職業資格管理現狀、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職業資格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入手,因地制宜地解決已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使職業資格管理體系能夠高效的運轉,職業資格管理制度不斷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