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渤海大學)
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高質量的發展為導向的城鎮化建設,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也是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導向,以鎮域經濟發展帶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發揮小城鎮打動鄉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小城鎮發展活力的重要路徑,能夠有效改善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住環境質量,有效減少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建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經濟振興作出了重要的戰略布局。戰略布局主要圍繞都市圈、城市圈、經濟帶、灣區、城市中心、周邊城市出發,有大范圍到小范圍的層層遞進,共同協調統一發展。從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到鄉村振興、城鄉的共同融合發展。從區域發展的視角來分析,從都市圈的頂層逐漸向鄉村進行層層遞進,對于各區域的發展都進行了具體的戰略布局,其中特色小城鎮與鎮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并關乎著鎮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城鄉二元結構對我國鎮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小城鎮是連接中小城市和鄉村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一方面小城鎮是大中城市邁向鄉村的重要區域,也是大中城市的重要腹地。另一方面,小城鎮也是鄉村融入城市的必經之路,農村是比小城鎮更加寬闊的腹地。因此鎮域經濟對縣域經濟、市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只有鎮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才能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并且為市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只有鎮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才能帶動鄉村經濟的向前發展,改變鄉村經濟發展落后的現狀,城鄉之間的連接才能擁有一個強大的紐帶,才能使城市經濟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戰略落實到實處。
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方面來看,小城鎮是農村居民邁進城市市民的重要路徑,是廣大農村居民能夠最快接受高質量、高便捷的服務最直接的途徑和渠道,一方面,由于風俗文化的大致相近,小城鎮周邊的鄉村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到小城鎮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是小城鎮是很多不愿向大中城市轉移農村人口最直接、最便捷的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途徑和路徑。由于小城鎮的人口較為密集,規模較為統一,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公共服務涵蓋的成本,從而更好的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基礎設施和更好的高質量公共服務。
城鎮經濟對鄉村經濟的發展發揮關鍵的作用,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來說,小城鎮中的經濟市場可以與周邊的農村經濟市場加強市場之間的合作,加強雙方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就業率,開發農村經濟市場主體衍生相應的農副產品及手工業產品的行業的發展,拓寬農村經濟市場的銷售渠道,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市場也為小城鎮提供重要的消費場所,小城鎮市場主體與鄉村市場主體相互合作與開發,就會發揮鎮域經濟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鎮域經濟的發展同樣也會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拓寬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及發展機遇。
現階段我國小城鎮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情況,由于小城鎮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重要連接樞紐但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小城鎮的經濟財力受到限制,鄉鎮政府的自主權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度,因此小城鎮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響,這就導致市區和縣城之外的很多建制縣處于自然發展的現狀。在以市為單位的調研中發現,人口、資金的流動數量多數都向市中心和縣政府逐漸聚集,其他建制縣處于失衡的狀態,因此就會出現小城鎮無法對鄉村經濟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對于市區和縣政府的地理位置對農村偏遠地帶來說,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輻射作用和積極影響,因此提供的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公共服務也無法很好的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對于農村偏遠的居民來說,也無法很好的享受市區和縣城優質的醫療服務和教育等資源,同時也存在資金成本高、難度大等因素的影響。
對于現階段的小城鎮發展,特別是在市區和縣城之外的建制縣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發展路徑不清的現象。通過不同文獻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發現,小城鎮的很多發展建議是脫離發展實際的,并不能與小城鎮的發展現狀有效融合,甚至說是極為不現實的理想狀態。例如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吸納創新人才隊伍等,這些建議只是將大中城市的發展路徑轉移到小城鎮的發展中,這是極其不符合小城鎮的發展實質的。小城鎮與大中城市相比較,本身就存在規模效應不足、基礎設施和基礎公共服務落后于大中城市發展等問題,由于小城鎮不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因此小城鎮的天然存在對于創新人才的吸納等生產要素缺乏充足的吸引力。
對于小城鎮的發展,一定要立足于小城鎮的天然存在,在全面的分析與把握小城鎮的功能定位和獨特優勢的基礎上。一是小城鎮是城市向鄉村延伸的重要路徑,小城鎮的產業鏈也應該是城市產業鏈的延伸與推廣;二是作為小城鎮作為鄉村和城市重要的連接樞紐,小城鎮具有大中城市不具備的地理位置和優勢特征,具備城市和鄉村的韻味,具有自身獨具特色的優點。因此小城鎮的發展可以結合大中城市產業的產業延伸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從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出發,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與鄉村經濟發展共同配合,協調統一發展。
1.按照常住人口的規模和地區生產總值確定小城鎮等級
地方政府可以嚴格按照行政建制鎮的人口規模和地區的生產總值來對小城鎮的等級進行細致的劃分,在測算的過程中,只有小城鎮的人口居住人口數量達5 萬以上,鎮區人口規模達2 萬~3 萬人時,才會同時產生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因此可以小城鎮的常住人口規模達5 萬以上,生產總值達10 億元以上的建制鎮定為中心鎮;常住人口規模在2 到5 萬人之間,生產總值5 億到10 億的建制鎮定為潛力鎮;將常住人口規模低于2 萬人,生產總值低于5 億元的鄉鎮定為一般鄉鎮。因此按照建制鎮的人口規模和生產總值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合理的調整,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可以適當調高不同等級小城鎮的評價指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適當降低相應的指標數值。
2.按產業特色確定小城鎮的發展方向
按建制鎮的產業結構對各地級的各鎮進行細致的劃分,從而對各鎮的發展方向做出明確的規劃。將特色產業不顯著的中心鎮和潛力劃分為綜合性小城鎮,將農牧漁業為特色產業的小城鎮劃分為農貿型小城鎮,將以農產品制造業、加工業等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劃分為工貿型小城鎮,將商貿、物流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劃分為商貿型小城鎮,將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劃分為旅游型小城鎮,通過對小城鎮主導產業的細致劃分,為小城鎮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促進小城鎮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1.根據小城鎮等級實施針對性策略促進發展
根據小城鎮體系的細致劃分,對于不同等級的小城鎮實施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推動鎮域經濟的向前發展,提高鎮域經濟的發展水平。
對于中心小城鎮,加快體制改革與建設,為各中心鎮的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提高行政效率為核心,不斷深化小城鎮的政策改革,為中心鎮的市場經濟發展良好的營銷環境。二是加快中心鎮的產業升級,提高知識和技術等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三是積極支持和鼓勵中心鎮與周邊鄉鎮的合作與發展。對于潛力鎮,一是可以提高當地金融機構對潛力鎮的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為潛力鎮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二是大力支持中心鎮以上規模的企業在潛力鎮開設分機構,或者鼓勵中心鎮的企業可將潛力鎮和一般鄉鎮的加工材料為原材料;三是鼓勵潛力鎮可以大力支持當地發展小微民營產業、農村合作社等主體企業。對于一般鄉鎮,一是要加強當地的交通、水、電燈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二是促進人口的吸納,吸引外出人員回鄉發展,鼓勵返鄉人員進行創業;三是對于符合評估條件改制為鎮的鄉,將其劃入小城鎮的管理范圍。
2.突出小城鎮特色規避同質化競爭
根據小城鎮的產業特色實行差異化錯位發展策略,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規避同質化競爭的現象。對于農貿型小城鎮,一是要根據當地的優勢農產品,大力鼓勵規模化種植,相近的農貿型小城鎮可以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產業聯合基地,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實力,并打造農貿型小城鎮的特色。二是農產品種植季節、區位特點與周圍旅游型小城鎮加強合作,開發農業的景觀性和生態價值,促進農業產業和景觀農業的共同發展。對于工貿型小城鎮,一是要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地域特色,加大市場推廣和宣傳;二是加強生產技術更新,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對于商貿型小城鎮,一是重視當地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注重培育電子商務等商業動態。對于旅游型小城鎮,一是要注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二是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文化;三是要完善相應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四是鼓勵當地的旅游型小城鎮的資源聯合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
一是要打造特色小鎮品牌。特色小鎮可以在中心鎮和潛力鎮當中選拔,根據小鎮的特色產業進行深入挖掘。同時加強對小鎮的管理,一是建立運用創建制和淘汰制,對小鎮的建設目標和培育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對于完成建設目標并達到驗收標準的特色小鎮給予合格,對于不符合建設標準的小鎮要給予剔除。二是建立年度的綜合評估制度,對于進入創建名單的小鎮,實施年度綜合評估制度,考核合格的小鎮要給予大力的扶持,考核不達標的小鎮要給予相應的懲處。
二是打造地域特色產品品牌,根據當地的特色產品發展特色,打造一批以農夫產品為主的地域特色產品品牌,對于典型的農業突出市場,要想推動鎮域經濟的發展,就要根據當地特色的優勢農作物和農副產品,打造具備品牌特色的產品。同時對于當地具有特色優勢的生態環境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要充分挖掘背后悠久的歷史價值,充分帶動當地的旅游資源發展,通過當地的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鎮域經濟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途徑,能夠提高小城鎮的發展活力,改善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建設,減少城鄉經濟的發展差距。因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強化鎮域經濟的引擎作用,打造鎮域經濟的特色產業和文化資源,從而全面提高鎮域經濟水平的發展,推動城鎮發展體系的健全,更好的推進城鄉融合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