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詩菲 譚淑文 黃文群(吉安職業技術學院)
現如今,我國多數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地區,其收入來源單一且收入水平較低,想要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自行脫貧難度較大,也沒有較好的脫貧思路。從短期成效來看,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精準扶貧來暫時性的幫助這部分貧困人口增加收入,但是也可能因幫扶任務結束而導致返貧問題的出現。對此,想要真正的讓農村貧困人口脫離貧困且脫貧后不返貧,就必須要建立及發展扶貧長效機制,這也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像一些貧困鄉、貧困村出現較多因病因殘導致的貧困戶,無獨立勞動能力,也無法找到好的外出務工機會,通過發展集體經濟能夠將這部分貧困人口組織起來共同發展,不僅有利于扶貧工作的長遠發展,更是建設及發展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困擾農村地區發展的主要難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而是解決農村地區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例如基層黨組織內部管理散漫、村干部內部矛盾、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等,集體意識普遍不高,這樣也使得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失去內生動力,嚴重制約著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當地政府部門需要從發展集體意識角度出發,積極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各項事宜的宣傳。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促進共同富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大環境下,城鄉之間存在不小的差異,包括居民個人收入、醫療、衛生、養老及教育等多個方面。即使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針對農村地區制定了各種惠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村的財政支出,但是城鄉差距問題也一直難以根治。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更可以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基礎服務,為其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以盡可能縮短城鄉居民差距,引導農民走向富裕道路。
為貫徹落實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我國各地方政府開始不斷探索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以不斷壯大農村經濟。第一,資源推動模式。依托當地資源,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將村內資源、村民進行集中管理,以提高村內集體收入。以靈石縣英武鄉為例,其在村內發展一批針對核桃產業的新型合作組織,進行集中加工、集中管控,幫助該鄉農民實現收入提升。事實上,這種資源推動模式能夠有效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管理,從而有效提高資源輸出最優化;第二,扶持拉動模式。即有關部門將精準扶貧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這兩個工作進行緊密結合,通過縣鄉村與扶貧部門的全方位扶持,幫助村級集體經濟增添發展助力;第三,項目推動模式。即農村積極挖掘資源潛力,包括自然資源、集體資產等,以引進各種大型項目,為村集體增添收入,并帶領貧困戶脫貧。例如靈石縣業樂村與長城盛世科技公司合作推出合作社代育幼豬的模式,并按照1:1:8 的比例實現村委、合作社及農戶的比例分成分,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也給貧困戶提供了收入;第四,加強服務模式。即為落戶存內的各種合作組織、企業等提供服務而取得的收入,例如出租村內空置廠房、空地、規范農村“三資”以及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支撐等,以保證村級集體競技資產及資金的安全完整,保證資源的保值增值。
1.經濟發展方式單一
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其對集體經濟的認識較為淺薄,往往很難形成突破性的發展。現如今,很多鄉鎮地區在發展集體經濟上仍然遵循以往的老方法,例如土地征用補償等等,而并未尋找新方法、新途徑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雖然,部分村鎮地區開始物色特色產業、特色合作形式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但是能夠形成規模性的非常少,經營性收入不足,這樣就會使得發展方式缺乏可持續性。
2.集體經濟人才匱乏
當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負責人往往是村長、村支書、村主任等村管理層,他們的領導能力往往會直接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好壞。事實上,許多農村地區有知識、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才往往都已經外出務工或者經商,村內事務也都是由村長、村支書等主抓,而這些村干部主要的日常工作是完成上級部門安排的各項事務,并不愿意往自己身上“攬事兒”,這樣就會很容易造成村集體經濟發展受限。例如上述提到的英武鄉下屬的14 個行政村雖然有近400 名黨員干部,但是普遍年齡較大,無法及時了解市場最新消息,以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
3.對脫貧攻堅的助力較弱
第一,對貧困戶的輻射范圍較小。通過引進各種合作組織,發展集體經濟能夠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務工機會,為家庭缺少勞動力的貧困戶提供合作分紅。但是就目前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來看,能夠帶動貧困戶的范圍還比較少,很多貧困戶的脫貧問題也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第二,帶動貧困戶效果不明顯。不可否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通過發展合作組織,與企業合作引入經濟項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貧困戶增收,但是由于合作社發展多處于初期嘗試階段,并沒有較為成熟的合作發展體制,產生的收益也往往并不可觀,能夠給予貧困戶的務工收入、分紅收入等都較少,并不能徹底實現貧困戶脫貧,從而使得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的效果難以得到有效體現。
第一,充分發揮現有經濟組織的基礎帶動作用。各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加強對農村各種資源的統籌利用,有針對性的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即農業優勢村要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優勢村要重拳扶持旅游項目等,從而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在此期間,要盡可能的推動城市發展向郊區、農村地區外延,重點規劃城鄉之間、城郊區域之間的交通環境,以幫助受益村鎮憑借集體資源的出租、參股收益等獲取經濟“造血”能力;第二,積極探索幫扶機制。各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深化并細化幫扶措施,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開辟綠色通道,并充分利用各種扶貧政策來幫助貧困人員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當中。在此期間,需要對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集體企業、合作社、個體戶等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以幫助它們獲得更長遠、更穩定的發展;第三,打造精準扶貧長效發展機制。一方面建立各項基礎民生保障措施,提高當地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業產業化升級;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通過農業科技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懂技術、有文化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真正掌握各類種養殖相關技術,以幫助他們真正走向奮斗致富的道路。
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有經濟遠見及協調管理能力的村級管理人才。對此,地方政府部門負責選拔村干部的時候應立足現實,明確鄉村干部候選人的選拔要求及拓寬人才選擇途徑,積極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大力實施鼓勵性政策,以建立優秀人才引入機制,將更多優秀人才引入到農村,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引人才、謀出路。此外,地方政府還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積極培養本村優秀人才資源,并提供優厚的人才激勵措施使本村在外優秀人才回歸,以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可以在村內明確幫扶責任人與貧困人員的結對幫扶工作,并要建立及落實鄉鎮各級干部的結對幫扶責任,切實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落到實處,幫助農村早日完成脫貧攻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