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悅 林愛君(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1.研究背景
隨著知識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本的價值也逐漸具有了可評估的特征,而這也就使得高管激勵制度成為了現代企業內部治理的需要。我國的會計學界對盈余管理問題的研究則是由于20 世紀90 年代證券市場的逐漸興起和發展而開始的。幾十年來,我國的大量學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對盈余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意義
本文對高管激勵政策和盈余管理手段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有助于公認的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建立,同時也能夠為如何提高財務報表的透明度提供理論基礎。這對企業更加有效地制定高管激勵政策以及公司的治理機制都有一定的實踐性意義。
近二十幾年來,不少學者都對高管激勵政策和盈余管理手段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曹翠珍和王尊民(2009)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對現代企業高管激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高管激勵不僅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也是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時基于高管激勵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王哲和王浩(2011)提出,上市公司高管激勵與公司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通過合理地對管理者進行股權激勵或薪酬激勵能夠對提高公司績效發揮一定的作用。而在盈余管理方面,任春燕(2008)認為盈余管理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控制。并對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除此之外,高管激勵與盈余管理之間又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聯系,方宇暉、鐘舒凌(2012)研究了高管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并對高管激勵制度引起盈余管理行為的治理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
高管激勵制度指的是在公司的治理中,企業所有者為了使公司管理人員在從事其經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自身工作積極性,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把公司利益與自身利益相掛鉤,以期實現公司所有者同公司高管的利益最大化,從而縮小由于控制權與所有權的相互分離導致的股東與管理者所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的不完全一致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管理層在追求自身物質上的最大價值的同時,還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如提高自身職位和個人聲譽的追求等。甚至當物質激勵達到一定程度和水平時,精神上的激勵甚至能夠使管理者發揮出自身更大的價值。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業的管理者通過使用會計手段和實際行動使企業的賬面盈余達到所期望的水平,從而為個人或企業謀取利益。這些行為既包括合法的操控性行為,比如管理者在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的范圍內通過自己的職業判斷選擇合理的會計計量方法來影響企業賬面的盈余;同時也包括使用非法的欺詐手段來操縱企業的盈余數據。比如故意虛構或者編造不存在的交易來增加企業的利潤,或者不恰當使用或過度使用會計準則或職業判斷來影響企業的盈余數據。
控制權與所有權的相互分離使得股東與管理者所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公司所有者往往設計一些與公司業績相掛鉤的高管激勵制度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也就使得企業管理層有對體現企業盈利能力的會計指標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首先,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不一致是企業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之一。企業所有者的經營目的是使企業的財富最大化,而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目的則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因為單單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他們是沒有必要為了提高企業價值而冒險的,因為企業價值的提升所帶來的股價提升的獲益者僅僅是公司的所有者,而一旦經營失敗,企業經營者將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企業債權人與經營者的不一致是企業盈余管理存在的另一個原因。債權人出借資金給企業無非是為了到期時能夠獲得約定的利息收入并且收回本金。因此債權人通常會在借款合同中加入一些限制性的條款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而企業的經營者為了獲得超額的利潤同時不違反限制性條款,就必須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上市公司中,控制權與所有權的相互分離使得股東與管理者所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企業的經營者不能分享企業的剩余利潤,因此經營者往往更關注自身的報酬或聲譽而不是企業的利益。由于股東很難直接了解到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因此與公司利潤有關的會計指標成為了股東確定管理者薪酬的重要依據。于會計制度具有靈活性、可選擇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會通過得職業判斷選擇不同的會計計量方法來改變企業的財務數據,增加企業的利潤。而這種手段又根據對財務數據真實性的影響分為盈余管理與盈余操縱。后者將會很大程度的影響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1.高管報酬激勵與盈余管理
由于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導致了企業股東與管理者在利益上的矛盾與沖突,這也成為了企業管理者采用盈余管理手段的原因。由于企業經營者通常是理性的經紀人以及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經營者往往會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使二者訂立的薪酬契約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2.高管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
高管股權激勵政策是由于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以及企業股東與管理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所導致的,由于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會比企業的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業內部信息,企業管理者往往會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并且由于企業的中小股東難以參與企業的決策而只能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來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經營者對企業財務數據所采取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很可能會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
首先,企業所有者應當改善高管薪酬激勵的結構,建立更加多樣化的激勵形式。比如在實行高管報酬激勵政策的同時采取如管理層收購,股票期權等的股權激勵形式使股東與管理者所追求的利益相一致。
第二,企業所有者應當進一步完善與管理者所訂立的薪酬契約,并從多方面來考察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業績,并以此作為其薪酬數量的依據。
第三,企業所有者應當對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進行優化和重組,并加強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督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