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迪云 徐莎 于非非(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涌現和經濟全球化對傳統商業經濟模式和商貿類人才培養帶來巨大挑戰,在商業、技術和人文深層次融合的新商業時代,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驅動要依靠大量的商科人才,尤其是以跨界為典型特征的商貿類復合人才成為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迫切所需。在互聯網+新商業環境下,創新商貿類跨界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商貿類專業跨界人才培養與新商科時代人才需求脫節、真實項目類共享型實踐教學資源短缺、學生職業素養難養成等問題,成為現階段商科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新商業“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特質深刻影響了電子商務、物流、營銷等多個行業,不斷革新傳統行業與產業模式,帶來了對高職商科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以跨界為典型特征的商貿類復合人才成為產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迫切所需。而當前,我國高職商貿類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等方面大多趨向依據單一企業崗位需求制定標準,忽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與行業產業協同創新,培養方式的局限性致使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停留在單一型專業應用型技能培養,與區域產業升級、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于跨界、復合型人才需求之間存在明顯脫節。
商業實戰需要真實的商業環境,商貿類專業由于人才培養隱性化及綜合性等特征,尤其注重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身處真實環境中,才能對所需知識、技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從而完成知識轉化。而在商貿類專業實踐教育教學中,
缺少基于工作任務的真實項目、產業環境及共享型實踐平臺和教學資源,缺乏有效管理運行機制實現教學資源與項目資源轉化,無法保障專業教學與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商學院于2013 年9 月首次在2012 級學生中試行學徒制人才培養,并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2015 年10 月至今,在校內商貿類專業群推廣,培養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跨界技術技能型商貿人才。經過4 年的實踐與應用推廣,成果提升了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及服務產業的能力,全面推進了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標志性成果。
專業群對接群產業鏈生產過程和崗位工作任務,建立“拓寬基礎、做厚核心、突出跨界”三層遞進課程體系和“跟崗認知、貼崗實訓、跨崗實戰、頂崗實習”四段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商貿類人才從“學員—學徒—職業人”的三層遞進培養。基于崗位工作內容,以項目引領進行系統化課程教學改革,實現課程、項目“雙輪驅動”。
通過課程、項目“雙輪驅動”,即在專業群中開設專業核心共享課程驅動培養專業核心技能,并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項目驅動突出實戰技能和跨界能力培養。
校企合作開發湖南輕工商貿服務平臺、8 創校園、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商學院公眾號線上創業實踐平臺;共建校內平臺以及產品開發、商務數據分析、網店運營管理等線下鏈式實訓體系;共建校外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打造了“課崗融通”實踐教學平臺。開發“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智慧零售運營與管理”等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和中國-東盟新商科賽項,通過以賽促建、以賽促創,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跨界和創新創業能力。
實施“54321”思政育人舉措,抓好學生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企業專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另包含心理咨詢老師、就業指導老師)、黨員隊伍5 支隊伍,全員育人;落實入學教育、文化教育、專業學習、頂崗實習4 個階段,做到全程育人;注重學校、企業、社會育人功能3個方面,做到全方位育人;利用網絡和實踐2個渠道,擴大育人覆蓋面;建立1 個評價系統,全面評價學生素質教育效果。
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打破學校與企業邊界,跨校企組建項目導師團隊合作開發真實項目,突破專業、年級、班級的界限,跨專業、班級組建項目團隊,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真實項目的演練、實戰中實現跨界能力的培育、孵化和成長,實現項目任務教學化。
通過項目引領、雙輪驅動,在項目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對項目導師的培養與遴選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對接一個企業、結拜一個行業專家、掌握一套崗位業務流程、學會一種商業模式、完成一個項目運行、提出一個實踐教學改進方案”,并根據項目實施績效對其進行管理與考核,多措并舉培養骨干教師和兼職教師,從而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雙崗雙薪”項目化導師團隊,實現教學團隊的整體優化。
根據企業的運行管理機制,創新“雙線”考核機制;在課程中引入企業績效考核與項目管理辦法,相關課程考核學分與學生項目實踐業績直接掛鉤;將項目對接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將項目按30%、50%、70%、100%比例融入跟崗認知、貼崗實訓、跨崗實戰、頂崗實習四段式課程評價。改變了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素質的評價模式,突破了傳統單一考核評價機制的局限,實現了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雙向考核,創新了雙向考核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