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芬(射陽縣合德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
我國在十六大報告中就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事項作了明確說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化進程的城市中轉移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1]。從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向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城市轉移,因此如何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力度不足以及緩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村考慮的重點問題。如我國江蘇、河南、四川以及東北等都屬于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基數占比較大,若人口向城市轉移人數過大,將會嚴重影響其農業生產和發展。
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社會中的資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在科技的帶動下,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時也導致農村開始出現大批剩余勞動力賦閑在家,無所事事。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加速,促使各行各業開始吸收大批勞動力,而城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則加速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進程[2]。
由于經濟水平等因素限制我國各地區農村無論是醫療制度還是教育等方面均遠遠落后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財政公共服務體系等不足,無法與城市相媲美。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畜牧業等快速發展導致農村水環境以及土地環境等污染加重。近年來,我國雖然對農村發展加大關注力度,也投入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道路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但仍然需相當長的時間才得以完善。
我國各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具備較好的投資因素,投資商也會因基礎設施不足、整體規劃落后等因素轉而向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無法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3]。通過對我國各地區農業大省的發展狀況調查顯示,前些年農用資金并未完全落實到農業發展過程中,例如經商務工人員借貸等資金分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截取了原本用于農業發展的部分資金,對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阻礙作用。現階段,我國投資體制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城市投資回報率始終高于農村,并且由于農村勞動力技能水平等方面因素影響,導致農村勞動力生產積極性較低,農村經濟得不到很好地發展。
首先,勞動力轉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土地緊張的問題。以江蘇省為例具體分析,2008 年江蘇省農村常住人口土地面積不足1 畝,2018 年江蘇省農村常住人口土地面積卻接近1.3 畝,其增長的主要原因便是農村剩余人口逐漸走向城市,導致土地閑置,由此導致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度上漲,如此一來,土地更多地集中在少部分手中,便于實施機械化種植,進而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發展[4]。
其次,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村經濟收入。江蘇省某城鎮2018 年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小于1 萬,從事從業人口數量遠遠小于非農業人口,及時未向城鎮轉移的農村人口也更偏向于其他類型的產業。綜上所述農村各項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對土地資源的依賴性,并借助其他類型的產業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由此提升個人的經濟發展。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某城鎮在2008 年人均年收入尚不足7000 元,而僅僅十年的發展時間,人均年收入便已接近15000 萬元,并且進入城市務工的家庭中人均年收入與其他家庭相比有所提升。由此得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對提升家庭經濟收入和促進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農村勞動力資源大幅度減少。通常來說,我國農村勞動力主要以青、壯年為主,外出務工的也以這部分勞動力為主,留守在農村進行農業發展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兒童,大量優質勞動力的流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對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道路修建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影響,導致現階段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受到較為嚴重的阻礙[5]。
其次,影響各地區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勞動中知識水平高、勞動能力強的勞動力在選擇創業地點時更傾向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環境更為優勢的城市。同時,農村文化產業由于開發進程時間長,見效慢以及勞動力轉移等方面因素影響和制,進而無法有序發展,常常處于擱置狀態。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影響,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人口往往由于生活有所指望而忽視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并不會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村建設當中。另外,農村適齡兒童往往也會隨著務工父母的遷徙而進入城市接受基礎教育,農村學校生源嚴重不足,長此以往,農村學校將因無生源而逐漸擱置。
要想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教育是唯一的途徑和方法,但在當前的發展狀態中不僅需要針對學校進行基礎教育外,還需要針對青壯年勞動力應當加強科技教育培訓,以此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勞動力綜合素質對促進農村農業向集約化、科技化、網絡化發展。現階段,我國各地政府能夠有效支配的教育資源不充足,科技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供求矛盾較大,針對此問題,我國各地政府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對勞動力實行職業教育與產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彌補傳統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6]。
現階段我國各地區農村由于生產要素過于貧乏導致多數地區沿用傳統的人力、物力等方式,并未在農村形成規模化的發展趨勢,產業的回報率無法與城市比擬。因此要想改變農村這一現狀,必須加強生產要素的投入,從人才、國家政策等方面著手,優化配置,讓農民認識到農業發展的廣大前景,吸引勞動力回流。
第三產業是服務型行業,對于勞動力以及專業技能等要求并不嚴格,因此能夠吸引更多的勞動人口加入到第三產業的過程當中,大幅度增加農村家庭人均收入,有利于吸引勞動力回流。并且由于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縮短了地域之間的差距,在農村設置網絡電子商務不僅能夠享受農村發展政策,勞動成本也會大幅度減少,多數投資者能夠借助這樣的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一把雙刃劍,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農村勞動力家庭人均收入,但也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因此作為當地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區農村的發展優勢進行合理利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勞動力回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