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華
建設農業現代化是我國打牢國民經濟基礎根基始終堅持不移的國策,也是長期以來一直導向我國農村加快發展進步的旗幟,尤其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國策以來,農業現代化作為建設四個現代化國家目標中的重要內容,更為國家高度重視,并不斷推出政策導向和不斷加強物質支撐,也更為涉農部門、地方政府、農村各級組織、黨員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所積極響應并付出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實踐證明,建設我國農業現代化既需要來自“三農”內部力量的積極作為,亦需要來自國家和社會其他方面的高度重視、積極支持和大力參與,而龍頭企業的介入則發揮出大馬力、高效能、啟動快、后勁足的引擎效應。吉林市東福集團在全省首創“村企合一”生產經營模式,以項目投放精準、科技創新能量、生產集約經營、產業融合升級等管理手段,取得了企業與鄉村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可喜局面與可持續發展的前瞻勢頭。
建設現代化農業不能脫離鄉情,因地制宜的利用優長和發展優長才是最為踏實和最有可能做出特色成績的選擇,龍頭企業的主打生產項目及其衍生項目大都是位于一方、利用于一方優勢資源的,正是這樣的選項和確項的聯動效應,擴大了地方優勢,提高了經濟效益,取得了一方企業造福一方鄉村和農民的作用。吉林市東福集團位于世界三大黃金水稻種植帶之一的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的吉林市弧店子鎮大荒地村,這里具有獨特的天文、地理生態環境,空氣清新、水源純凈、上日照充分;這里歷經千年積淀形成的草墊土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為綠色、有機水稻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這里從唐朝至清朝一直是皇室的貢米之鄉,也是2013 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的“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因此,培植優質稻米,生產綠色有機稻米,就是吉林市東福集團的精準選項,稻米生產是所在地農戶家家每年的主要生計,在東福米業積極有方的運營下,農民、大荒地村乃至孤店子鎮與企業連營的生產方式順利形成,給予了這里的農民這處鄉土有了以種植、加工稻米為主業致富的大樹可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立足我國國情、農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找準農業科技突破方向,著力破解制約農業創新發展的突出科技難題,以此帶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1]龍頭企業具有農民和村集體所難能具備的科技創新優勢,這股科技創新優勢的投入,帶給現代農業發展的資助力量是可實現躍升發展效能的。吉林市東福集團擁有一支由享受國務院特貼的水稻專家、高級農藝師領銜的科研隊伍,擁有10 萬平方米的工廠化智能日光溫室,應用信息化終端和無線傳感技術,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數據,為水稻科研提供依據。以生態種植為主要生產方式,水稻種植過程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有機、綠色食品技術標準,施用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料,采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使用地下水灌溉,營造有機、綠色水稻的生長環境,為稻田養鴨、養蟹、養魚等領先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條件,提升了有機、綠色水稻天然、健康、營養和安全的品質,其“大荒地”品牌大米暢銷市場、譽享國內外,企業的科技創新帶動的是自身發展,也帶給當地農民以智慧生產的方式實現人均村收入和村集體資產迅速攀升、連年遞增的效益。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實現農業機械化,因為農業機械可以把大工業成果、自然科學和自然力引入農業生產過程,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轉化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從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村生產力轉移,推進非農產業發展,為農民、農村、農業增收,再用于農民、農村、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而龍頭企業的自身經營發展需要采用帶領農民的集約化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是與機械化生成水平的提高聯系在一起的。吉林市東福集團主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市場需求多樣化趨勢,在孤店子鎮大荒地村通過集約化流轉土地,投資億元以上建成高標準農田,已經形成了節地、節水、節能、機械化生產的現代科技農業發展格局,正如董事長劉延峰所言:“我們實現了農村土地流轉,采取土地入股方式,集約化種植、集約化生產,另外呢我們集團購置了600 多臺套現代化農業設備,整個稻田實現了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
建設現代化農業應走多種經營的道路,多業并舉、廣開門路的強農、強村,龍頭企業具有比農民和村集體更有見解、更寬視野、更富實力的多態化發展能力。吉林市東福米業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的合作模式,集科技研發、水稻種植、農機服務、稻米加工、倉儲銷售、雜糧生產、土特產加工、玉米烘干、畜禽養殖、生物肥研制、秸稈燃料加工于一體的發展企業, 帶動農民和鄉村發展生產,不僅在大米上做文章,更找準農耕、民俗、溫泉、冰雪等文化定位,瞄準產業融合,突出轉型升級,把大農業、大旅游、大健康融為一體,培育新經濟,讓東福的一年四季都是旅游旺季,年接待游客達50 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