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陳龍
根據聯合國對人口老齡化做出的定義標準,一個國家六十歲及以上的老人占到該國家總人口的10%以上,或者是該國六十五歲的老人占比超過總人口的7%,這個國家就屬于老年型國家了。隨著我國經濟和醫療條件的發展,我國國民的平均年齡得到了一個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基數上漲不少,另外,我國20 世紀80 ~90 十年代以來嚴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不少,造成青壯年比例與老年人比例出現失衡。除此之外,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觀念的改變,人們的生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多生,甚至不愿意生育孩子,使得社會總體的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基于這些因素,我國人口老齡化和青壯年比例不足的情況會在十幾年來迅速加劇,給社會養老保障帶來巨大的挑戰。
自21 世紀初,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就已經凸現出來,2000 年,我國六十五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無限接近7%,表明我國在21 世紀初已經開始步入老年型社會。而在2005 年的人口調查中,我國的六十五歲及以上老人已經突破一億人口,占到當時全國人口的7.7%,表明人口老齡化趨勢已經無可避免。而在2018 年最新的調查中,我國六十歲及以上的老人已經高達2.5 億人,占到全國總人口的18%,比警戒線高出8 個百分點,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嚴重老齡化社會。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 年的中國養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6.57 萬億元,在三年之后預計可以達到8.81 萬億元,這表明我國的養老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熱化階段,養老需求正在不斷提升。
根據相關研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快速老齡化階段,時間是2001 年到2020 年,在20 年時間內,我國平均每年將增加596 萬老年人,老年人的年均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總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表示著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這個趨勢在不斷加快。第二階段是2021 年到2050 年,這階段屬于加速老齡化階段,在這三十年時間內,我國平均每年將增加620萬老年人,而且總人口將開始呈現負增長趨勢,對于老齡化的程度更是起到加速作用。第三階段是2050 年到2100 年,這一階段屬于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在這五十年時間內,60 歲及以上的老人人口規模將穩定在每年三至四億的數量,老齡化比例基本穩定在百分之三十一左右。下圖為1960 年到2050年的老齡化趨勢圖(預測):
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導致“空巢老人”的情況日益加劇,社會流動人口增加,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和贍養功能進一步下降。隨著社會壓力的加大,老人的子女本身都需要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更不要說還需要承擔雙方父母的贍養任務,這給傳統的家庭養老帶來不利影響,使得家庭養老功能逐漸被弱化。
隨著老年人基數的增加,養老基金需要的金額數目也在急劇增長,養老金逐漸表現出不堪重負的問題來。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人們在法定年齡退休之后的余歲逐漸增長,老人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也在逐年增加,養老金的需求總量在不斷增加,養老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養老基金收支不平衡、資金短缺的現象,并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不斷惡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養老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老人除了需要經濟支持以外,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首先,老人的身體素質比較低,經常需要醫療保健服務;其次,老人在離開工作崗位后,基本脫離了以前的社交領域,需要子女多加陪伴,而子女大部分又比較繁忙,不能經常陪在老人身邊,使得老人精神缺乏慰藉,需要得到精神服務。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之后,老人會需要更多的社會服務,這給養老保障與服務帶來不少壓力。就目前我國的服務狀況來看,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重,養老壓力越來越大,原本的家庭養老已經“獨木難支”了。而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也很難得到保障,老人的養老問題需要采取更多樣體系的保障。根據我國的國情特色,應該構建五個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
第一層次是家庭保障層次,這種方法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法,雖然已經受到弱化,但還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一般來說這種方法是依靠家庭自身的儲存,家庭直接對自己負責。為了更好地實現家庭養老,政府可以給家庭養老提供一些補貼,維護家庭養老的功能。
第二層次是政府負責層次,政府向所有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經費從稅收里面撥出,這里的標準需要跟隨物價水平來調節。
第三層次是企業負責層次,由企業設置養老保險經費,這個經費可以是企業自己獨立承擔,也可以是企業與勞動者一起承擔。
第四層次是政府主導、企業分擔,這個層次其實就是當前的“五險一金”,養老保險由企業與勞動者一起繳納,養老基金由繳費的金額標準決定。
第五層次是市場提供層次,也就是一部分養老金由市場交易來完成,它主要還是由個人繳納負責,但是更具有社會化意義。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深,我國已經調整了勞動者的退休年齡,但是隨著這一趨勢的加深,這種調整所取得的作用也逐漸被縮小。為了減輕養老壓力,政府還可以進一步調整,并實施彈性退休制,將老人的退休年齡逐漸推遲至65 歲,此外,還可以采取延長或減少提前退休者的養老基金、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退休年齡等措施。
社區是提供基層服務的基本單位,對此,養老保障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將有老人的家庭連接起來,構建養老照顧網絡,各個家庭互幫互助,減輕自身的負擔;社區也可以設置專業的老年人服務機構,派遣專門的人員提供老年服務;此外,還可以發揮老年人自身的價值,許多老年人退休后比較清閑,喜歡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為了更好地促進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區可以自主組織一些老年人服務團隊,讓老年人團體幫助老年人,實現“以老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