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欣 尚佳佳
近年來,京津冀一體化事業不斷發展,三地經濟合作愈發深入,并簽署了多項關于產業格局重塑和調整的協議,涉及內容包括,產業分工協作、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內容。就目前京津冀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如何在滿足各自產業優勢和現代化分工要求的基礎上,提升京津冀三地產業對接協作的深度,是目前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目前北京地區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征為后工業化,北京市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市全年產業生產總值為30320 億元,從可比價格的角度來看,比2017 年增長了6.6%。其中第一產業增值為118.7 億元,同比下降2.3%;第二產業增值為5647.7 億元,同比增加4.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4553.6億元,同比增加了7.3%。三大產業構成由2017 年的0.4:19.0:80.6,演變為2018 年的0.4:18.6:81.0,按北京市常住人口來計算的話,人均生產總值為14 萬元。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產業發展現狀為:第三產業發展快,產值最大;第二次產業穩定增加;第一產業穩中有降。在產業格局重塑方面,可重點重塑第二和第三產業,帶領第一產業發展,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都需要第一產業的支持。
經初步核算,2018 年天津市產業生產總值為18809.64 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 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值為172.71 億元,同比增長0.1%;第二產業增值7609.81 億元,同比增長1.0%;第三產業增值11027.12 億元,同比增長5.9%。從總體上看,天津市一直以工業為主導,尤其是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天津市經濟增長逐年加快,但在外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影響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產業格局亟待重塑[1]。
經過初步核算,河北省2018 年生產總值為36010.3 億元,比2017 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值為3338.0 億元,同比增長3.0%;第二產業增值16040.1 億元,同比增長4.3%;第三產業增值16632.2 億元,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就目前河北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而言,突出問題為: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比較大、高能耗產業比重大、低附加值低端產業占比較大,產業格局重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目前京津冀產業結構發展的角度而言,在產業格局重塑過程中,可按照“兩維”的思路高效開展。
兩維指的是:國際維度和國內維度。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產業格局在重塑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在原有轉移或者承接上,需要站在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高度進行重塑,根據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格局,積極開展產業格局重塑工作[2]。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經濟體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逐步提高京津冀產業的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并按照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布局,打破傳統定性思維,從京津冀三地對接的角度重塑產業新格局。
四化指的是:在京津冀產業格局重塑過程中,要以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適度服務化為發展目標。智能化是指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構建符合各地產業發展的個性化數字產品;高端化是指產業的結構層次需要向著高端方向發展,京津冀地區具有非常雄厚科技實力,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轉型;低碳化是指在發展產業時要積極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業和化工產業,改善京津冀環境質量;適度服務化指的是在產業結構上逐步增加第三產業占比。
就京津冀的產業發展現狀而言,面臨的發展機遇比較多。從外部角度而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二,東北亞經濟合作不斷加深,為京津冀產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內部角度而言,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高端制造業關聯外溢效應,為汽車生產制造、交通軌道一體化、電子產品等從產業間分工轉向產業鏈分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其二,都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為京津冀地區的服裝紡織業、食品生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三,服務異地復制,為批發市場遷移、物流產業擴大等提供了新的渠道[3]。
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為京津冀三地產業格局重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體會產業格局重塑的質量和效果,需要抓住各項發展機遇,為產業結構調整和格局重塑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結合理論實踐,分析了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如何實現產業格局重塑,分析結果表明,產業格局重塑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趨勢,需要結合目前三地產業發展現狀,從“兩維”、“四化”、緊抓發展機遇等方面同時入手,才能實現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互補,相互扶持,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