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春婷
李婷,女,分析化學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現任國家絲綢及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蘇州市纖維檢驗院技術質量部副主任,主要從事紡織品質量檢測技術研究,負責和參加起草多項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參與完成多項省級科研項目,在各類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專利。
《蠶絲被》標準GB/T 24252作為我國規范蠶絲床上用品的重要標準已經實施近10年,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原有的標準在技術指標和檢測項目上已經不能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因此此次標準修訂對于規范行業秩序,解決產品質量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是適應國家質量強國政策、發展品牌戰略的有力舉措。
日前,新《蠶絲被》標準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新標準是否能解決蠶絲被市場亂象問題,新標準在指標上做了哪些調整?本期我們請到了標準起草單位蘇州纖檢院的檢測專家李婷解讀新標準的內容。
李婷:(1)纖維成分含量問題。胎套和填充物都存在纖維含量不合格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質量意識淡薄,未建立原料的驗貨制度,在原料進廠時未檢測纖維含量以控制原料的質量,為節省檢測費用而隨意標注或僅依據原料供應商提供的數據盲目標注。二是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對于不同批次的面料只檢測一次,有些面料有時從直觀上很難區分,表面上看是同一種面料,經過檢驗后,完全是不同性質的纖維。 造成成分和含量標注與實物不符的情況 。三是企業對標準理解不透,忽略低含量纖維而胡亂標注成分含量。
(2)pH值不合格
同樣存在胎套和填充物pH值不合格。胎套主要由棉、棉混紡及化纖織物制成,其產生pH值不合格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棉及混紡織物,其染整過程一般是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由于印染后道工序未漂洗充分或中和控制不當,就會引起pH值超標。 填充物pH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絲綿加工過程中煮繭或浸泡工藝使用了堿性助劑,用量過多或漂洗不凈會造成絲綿堿性偏高。
(3)填充物品質不合格問題
該問題有以次充好的嫌疑。有的產品質量等級標注為一等品,GB/T 24252—2009《蠶絲被》標準規定產品質量等級為一等品時,填充物應是長絲綿或中長絲綿;外觀色澤基本均勻,色差不低于3級;含雜率≤0.2%;不污損;不發霉、不變質。實際檢測結果表明,其填充物為顏色灰暗的短絲綿。有的產品填充物含雜率不符合要求。
(4)填充物含油率不合格問題
含油率過高,絲綿易泛黃,易沾染灰塵,油脂腐敗,易產生異味。含油率高的主要原因通常認為蛹襯絲綿由于是繭內層,接觸蠶蛹,在烘干過程中吸附蛹油表現為含油率高。另外,有些絲綿加工企業,工藝不當,為改善絲綿手感,加入過量的如柔軟劑等助劑,也是產生含油率檢測超標的原因之一。
(5)填充物質量偏差率不合格問題
填充物質量偏差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對填充物的重量缺少計量監控手段,少數廠家主觀上存在故意短斤缺兩。
(6)使用說明(標簽)不合格問題
產品的使用說明(標簽)是產品的生產、經銷者給出的重要信息,以指導消費者正確選購和使用。內容包括制造者的名稱與地址、產品名稱、產品號型或規格、纖維成分及含量、維護方法、執行的產品標準、安全類別等,蠶絲被GB/T 24252標準還規定了應標注填充物絲綿的蠶絲種類(桑蠶絲或柞蠶絲)和絲綿長度。原因是企業不規范標注使用說明(標簽),對標準不熟悉。
(7)熒光增白劑不合格問題
標準中規定不得含有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是一種能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再激發出可見的藍紫色熒光的復雜有機化合物,能提高物質的白度和光澤。在蠶絲加工的過程中,企業對蠶絲綿進行漂白處理,大多數企業采用雙氧水,但是一些企業為了將較差的蠶絲原料,片面追求漂白效果,以次充好,采用熒光增白劑對蠶絲綿進行漂白處理。
李婷:蘇州纖維檢驗院在GB/T 24252標準的修訂中主要參與以下的工作:與蘇州大學聯合攻關,研究制定了液相色譜法測定蠶絲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的測定方法并與氨基酸分析儀的檢測結果進行了驗證。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研究了蠶絲中的絲素蛋白在高溫酸性溶液中水解成游離氨基酸,及異硫氰酸苯酯反應的具體條件,以及檢測參數。承擔了蠶絲被標準中絲綿長度及含量、殘膠率、含油率、壓縮回彈率等項目指標的驗證試驗。
李婷:(1)在范圍中增加了制作蠶絲被的原料“絹制絲綿”,及“以其他蠶絲綿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蠶絲被可參照執行”的規定。
(2)新標準增加了填充物絲綿長度、殘膠率、增重和斷針等金屬殘留物項目的檢測,并給出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同時增加了“嬰幼兒及兒童產品的安全性能應符合 GB 31701的要求”的規定。增加絲綿長度及長度含量的測定,對絲綿長度做出了規定,提高絲綿長度的要求,網狀絲綿長度測定采用目測并結合絲綿加工工藝判斷,絮狀絲綿長度測定按FZ/T40009進行,絹制絲綿按FZ/T 41003、FZ/T 41004執行。增加殘膠率的試驗方法,將試驗按照FZ/T 40006規定方法除去油脂,再按FZ/T 40004測定殘膠率。增加蠶絲填充物增重檢測方法,利用液相色譜法測定蠶絲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以此鑒別增重蠶絲。
(3)調整了纖維含量、含油率、質量偏差率和壓縮回彈性等指標。
(4)改進熒光增白劑的檢測方法,試驗方法采用FZ/T 01137—2016進行檢測。
(5)對標識要求進行了細化,必須標注填充物絲綿的蠶絲種類(如桑蠶絲、柞蠶絲)和絲綿長度(分為長絲綿、中長絲綿和短絲綿三類),由不同長度種類絲綿混合的填充物必須予以明確說明。未標明填充物纖維含量百分比的混合蠶絲被,應標明蠶絲質量(重量)。
李婷:新《蠶絲被》標準主要在以下5方面加強了要求:
(1)基本安全性能中,關于pH值、填充物與胎套技術指標改為與強制性標準一致。
(2)填充物品質中提高了一等品、合格品色差規定,增加絹制絲綿色差規定。
(3)對合格品短絲綿進行了限制。
(4)增加殘膠率考核項目和氨基酸量的考核指標。
(5)提高水洗蠶絲被耐皂洗沾色色牢度,刪除耐濕摩擦考核項目。
李婷:消費者詬病的是部分企業用繭衣等短絲綿作為填充物,甚至采用回收廢料漂白,梳制后作為絲綿填充物。除此之外,部分企業對蠶絲進行增重,嚴重干擾絲綿價格。近年來,由于蠶繭價格的暴漲,使絲綿價格上漲很快。一些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采用各種方法對蠶絲進行增重處理,以謀取不法的經濟利益。目前發現以丙三醇(甘油)增重、接枝增重方法最多,含有少量的其他增重方法。新標準在附錄中增加聚丙烯酰胺接枝增重絲綿定性試驗方法、蠶絲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的測定液相色譜法,用于檢測蠶絲被摻假、增重問題。
李婷:比較來看,我認為對于檢測員來講,以下兩方面要注意:
(1)氨基酸含量檢測、絲綿長度檢測、熒光增白劑將成為檢測的難點,需要加強員工培訓,及時對檢測人員進行新標準的宣貫。
(2)檢測機構將新標準方法引入自身檢測工作時,及時對引入的標準方法進行方法驗證,確保所用的設備、環境條件、人員技術等符合新標準的要求。
李婷:對于蠶絲被生產企業來說,強化思想意識,生產優質的蠶絲被產品。企業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認真學習新標準,領會新標準的主要內容,把好質量關。及時按新標準的要求更改外包裝標注內容及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