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恩堂
引言:從現階段發展而言,企業發展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為本。畢竟各項任務都需要員工來完成,因此,只有當員工的個人水平有所上升后,企業的綜合實力才能得到提高,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取得先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便需要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充分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而提升管理的效果。
對于廣大企業而言,以人為本的理念主要是對每一個人才予以充分尊重,通過合理的措施,確保其得到發展,并使得各個員工之間的關系得到協調,逐步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一般而言,企業管理涉及的對象主要為四個,分別是股東、客戶、員工以及社會。股東是最為重要的經濟受益者,只有當股東獲得了經濟利益之后,才能完成企業發展的目標,因此是企業管理的重心。而員工是企業的基礎,只有當員工的利益和企業保持一致時,才能將其積極性和興趣全部調動起來,推動企業持續不斷地發展。客戶則是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滿足客戶的基礎性需求,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1]。
總體來說,以人為本的管理內涵主要是將員工們作為重要基礎,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對員工們予以重視,理解其當前的實際情況,把握其近期的狀況并予以充分關注。除了在物質層面予以滿足之外,還要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通過應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促使員工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按照規定要求,完成相關任務,為企業的整體發展提供助力。
對于企業文化來說,可以看作是內部所有員工共同的基礎信念和價值取向。因此,企業為了能夠走向成功,自然需要創設優良的企業文化。一般而言,文化的價值很難在經濟效益層面進行體現,而且文化的塑造是一個長期性過程,無法在短時間之內立刻實現。尤其是創造一種可以贏得廣大的員工認同的文化,更是難上加難。許多企業在建立的過程中,由于并未創設獨有的企業文化,而是將和氣放在了首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規矩。如果企業的整體規模較小,或許文化帶來的影響還不明顯。但是一旦企業的整體規模有所擴大,文化的價值便會有所體現。在面對一項工作時,通常單一部門很難獨立完成,往往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合作。由于人員的數量眾多,管理難度自然就會有所提高。如果企業的管理理念沒有及時得到轉變,加強文化氛圍建設,自然會對員工心理層面的轉變有所忽視,進而使得管理效果無法得到預期。如此一來,員工們就會各自為戰,不會實現全面統一,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到諸多限制[2]。
無論是哪一類基礎理念,只有實現制度化發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貫徹。因此,企業便需要對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并將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滲透到位,在每日管理活動之中都能有所體現,才能確保管理更有保障。企業依靠制度的內容,對人文關懷思想進行體現,促使員工們潛在的工作熱情能夠得到充分激發,同時還能對現有的工作成果予以鞏固,促使其自覺按照制度規定的要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逐步解決制度原本無法解決的相關問題。也就是說,制度的設置理應和員工的基本利益有所掛鉤,對其給予足夠的關懷,對每一個員工都要認真進行培養,促使其更好地進行發展,從而才能推動企業不斷進步。一般來說,在進行建立的時候,需要和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予以結合,并將每個員工的狀況考慮進來,以此形成民主、廉潔以及高效的運行制度,每一個員工都能認真貫徹,嚴格要求自己,自我展開約束。除此之外,在制度得到確立的同時,企業還要對于制度創設后的效果予以重視,畢竟制度本身只是條條框框的內容,如果強行進行要求,效果自然很難令人滿意。一些自律性不強的員工,可能就會選擇鉆制度的空子。所以,在貫徹制度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員工們的接受程度,以此能夠更好地對員工自身利益予以充分維護[3]。
以人為本的理念并非僅僅只是一種口號,而是需要考慮如何能夠在當前企業文化之中進行滲透。所以,在開展企業管理工作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創設企業文化,理應對于每一個員工給予充分尊重,對其進行關懷,確保其得到合理發展。同時還要充分貫徹團隊協作的精神思想,以此起到激勵的效果,保證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完成規定的任務,奮發進取,不斷取得更好的成績。由此能夠看出,企業文化的設置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在創設文化的時候,需要從四個方面入手。
其一是對員工在企業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予以體現。畢竟員工才是企業的基礎元素,同時也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元素。因此,如果忽視了員工,幾乎就等于對發展的主體有所忽視。企業必須采取以人為本的理念,并應用更具人性化特點你的管理方式,才能讓員工內心潛在的歸屬感得到激發,將企業當作是自己另一個家,愿意為其發展付出自己的所有。如此一來,自身的主動精神就會有所體現,自主投入到每一項基礎工作之中,進而展現所有創造性才能。
其二,在組織內部,理應時刻貫徹以員工為本的重要理念,而在外部則需要對所有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進負責。兩者都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有所忽視,以此可以保證企業逐步走上更為健康的發展道路。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將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全部滲透進來,其目的便是對員工們給予幫助,促使其可以更好地在社會之中扮演自己的基礎角色。企業處理需要為其提供選擇之外,還要進行監督,了解其完成情況,并給予評價。如果有任何人的完成效果不佳,則需要及時進行糾正,以此確保員工們能夠對社會責任進行深入內化,逐步轉變成自覺行為。在社會服務之中不斷努力,并共同投入到企業文化塑造的工作之中[4]。
其三是企業需要做好人力資源的開發工作,在制定發展目標的時候,除了需要將經濟效益考慮進來之外,還要思考如何能夠促使員工得到全面發展,促使其綜合水平得到增強,成為一名綜合性人才。只有當員工們的水平得到提升之后,才會在日常工作之中應用最新的技術,進而推動企業的發展更為迅速。
其四是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打造和諧的文化氛圍,以此協調各方面基礎關系,促使企業的文化環境得到優化,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畢竟企業發展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基礎環境得到改善之后,每一個員工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自身才能得到發揮,并有著更強的歸屬感。
對于企業自身來說,以人為本理念通常需要在員工的個人行為層面進行體現。畢竟對于企業的管理而言,對其影響最大的基礎因素便是員工。所有在滲透以人為本理念時,理應將員工們的實際情況考慮進來,以此作為基礎,加強考核,從而能夠充分展現出激勵的效果。
通常而言,為了做到與時俱進,企業應當采用更具科學性的考核模式,以此考核每一個基礎員工。考核活動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主要由員工的上級領導進行考核。領導人員需要提前制定崗位描述,并結合具體情況,以及員工們的實際表現,對考核內容持續調整,并在原件背后提供修正的條款。參與考核的員工,則需要基于崗位要求,制定計劃書,在完成簽字之后,作為今年考核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計劃書內容理應將預算部分滲透進來,在考核的過程中,根據計劃書中的重點內容,對員工的表現進行考核[5]。
這樣一來,所有員工自身的基本理念便能得到保障,從而內心中會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自身的作用和價值都能得到發揮,并使得自身素養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員工的人行為便會發生改變,并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來說,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務便是對人才展開管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理應為員工們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員工融入其中,按照規定要求完成日常工作。同時還要對其個人成長和發展予以關注,盡可能滿足其自身的各方面需求,進而使其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可以更為高效地完成企業的工作任務,推動企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