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郭占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省鄉村治理與社會建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陜西 楊凌 712100)
中國以農立國,從長期農業生產歷史實踐中形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古代農業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業的興盛離不開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改良,古代農業技術是對千百年來中國古代農業文化和小農生產智慧的直觀表達。時至今日,農業的基礎性產業地位依舊,農業技術亦是當前農業發展中的熱點話題,現代農業技術在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業產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引發的社會問題同樣值得反思。研究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旨在將其中蘊含的優秀農業思想加以總結概括,透古通今,以期對當前中國農業發展提供啟迪與借鑒。
對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歷史研究領域。1952年辛樹幟、石聲漢等專家在西北農學院成立古農學研究小組,1956年正式成立西北古農學研究室,開創了中國古代農業文化研究的先河。隨后在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相繼成立關于“農業歷史遺產”的研究中心。中國古代農業技術作為農業歷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史研究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也逐步推出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如《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農桑輯要校注》《授時通考校注》等,在大量古農書校注專著問世的基礎上,一些關于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概覽的作品也逐步完成,主要代表有《中國農學史》《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史略》《中國耕作制度史》《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史卷》等。
近年來,部分交叉學科也開始逐漸進入到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研究當中。陳萬求和鄒志勇[1]從科技倫理的角度認為,農業技術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科技表現形式,農業發展規律影響到科技發展規律,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帶有濃厚的農業文明氣息。黃亮[2]從標準化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如何催生了古代技術標準化。吳林華[3]從農民與技術的關系出發,認為由于受到傳統農民思想及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具有實用性、實效性、田園化的特征,這些特征對提高傳統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發揮重要的作用。還有不少學者從傳播學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問題,陳培彬等[4]將古代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概括為民間自發、政府主導和官民合作三種主要方式,認為古代農業推廣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理論聯系實踐思想、官民合作思想等,對當前農業技術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農業歷史研究的主要領域是對古代農業技術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進行還原,而對產生這些技術的社會基礎以及從中反映出的社會文化的關注則較少。正是從這一問題出發,本文通過對深藏于古代農民日常生活中的耕種、養殖習慣來探尋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社會含義,將其放置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敘事當中,探討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之間的連續性,以期從中汲取農業智慧,并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和啟示。
農業脫胎于原始人采集、漁獵的生產方式。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農業技術隨之得到發展,農業技術的演進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相傳“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5],耒耜即為第一種農業工具。夏、商、周時期,金屬冶煉技術的發明,青銅農具開始投入使用,周王秋收視察時發出號令:“庤乃錢镈,奄觀铚艾”[6]。在封建王朝的傳統農業時期,以畜力牽引和人工操作的金屬為標志,以鐵犁牛耕為典型形態的傳統農業技術不斷進步[7],《漢書·食貨志》[8]記載:“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隨著南北方耕作技術的成熟,逐步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特色,并一直延續至今。
我國農業大致可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7],傳統農業存在時間最長,對我國農業文明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科技水平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國傳統農業技術大多形成于人們的經驗總結,并受到君主專制等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傳播過程中遭遇多重限制,除了人們之間的口耳相傳,主要依靠國家來進行技術的推廣,農業技術發展極為緩慢。從農業典籍的詳細描述以及將不同朝代的農書對比后可以看出,我國傳統農業技術成果顯著,從多個方面表現出靈活、多元、實用的特點。在生產工具方面,從笨重的銅器發展為較為輕便的鐵器,且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在農業動力方面,從單純的使用人力、畜力,到使用水力、風力等自然力為農業提供便利,如水車的發明使灌溉擺脫了對人力的依賴和時間的限制,可以“日夜不息,絕勝人力”[9];在土地利用方面,以集約式土地經營為主,通過對施肥方式、灌溉技術、選種育種等方面的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產,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逐漸從以天、地、人合一的“三才思想”為指導、以傳統技術為核心轉變到以科學為指導、以現代技術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來。不同于傳統農業社會相對封閉的環境,今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將農業推向國際市場競爭的風口浪尖,面臨著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大量勞動節約型的大型機械和其他資本密集型技術被發明出來,比如設施農業的大規模推廣,生物技術在農業增產中的廣泛運用[10]。從農業技術層面上看,傳統的依靠人力、畜力、自然力等其他自然內部資源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術已不再適應以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的現代農業,農業技術在科技因素的影響下逐漸脫離自然的束縛而不斷發展。然而,在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農業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嚴重問題,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對此提出對策建議。
通過對多部古農書的研究后發現,傳統農學思想是對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的抽象概括,其蘊含著因地制宜、循環發展等豐富的農業實踐智慧,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理論與其一脈相承,現代農學理論應當與傳統農學思想相互融合,從而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古代農業文獻是記載古代農業生產及與農業生產有直接關系的知識著作[11],基于相關農書和文獻研究發現,中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現出農業生產與自然要素相匹配、農業資源循環再生產、精耕細作與農技改良相統一的思想理念。
中國傳統農業一直蘊含著以“三才論”為核心的哲學傳統,農業生產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做到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這種可持續發展涉及生物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古人通過將“種之以時、擇地得宜、用糞得理”[12]三者聯系起來,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生產的重要指導思想。
農業生產與氣候要素相匹配。《禮記·月令》[13]中記載“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矱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提倡利用天熱、雨多、地濕的自然條件來實現肥田,改良板結堅硬的土壤,在準備來年耕種的荒田中,鏟除野草,待草干后集中焚燒,雨季浸泡過后再經烈日曬干,在田地里面形成天然的肥料。這些農業技術與原始社會的撂荒耕作相比已有明顯進步,耕地閑置的期限大大縮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利用自然以恢復地力,是人們在處理用地和養地關系方面的重大進步,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業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的特點,使農業生產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農業生產與地理要素相匹配。古人認為“土壤氣脈,其類不一,肥沃磽埆,美惡不同,治之各有宜也”[12],正如“南稻北麥”的種植結構一樣,要根據不同的土地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種植。并且盡可能在村落周邊開墾荒地,因為“田附郭多肥饒,以糞多故,村落中民居稠密處亦然,凡通水處,多肥饒,以糞壅便故”[14]。又因“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土壤肥力安排耕種的次序:“良田宜種晚,薄田宜種早。良田非獨宜晚,早亦無害;薄田種晚,必不成實。所謂‘因地之宜’也”[5]。
農具與自然要素相匹配。從事農業生產不僅要考慮氣候、地理的情況,還要考慮耕種工具的實用性,做到“制器相地宜”,使“創物者隨地所宜,偶假其形,而取便于用也”,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同一種農具在旱地和水田的運用當中就會變換形態,例如鐴作為一種犁耳,有多個形狀,“鐴形不一,耕水田曰瓦繳,曰高腳;耕陸地田曰鏡面,曰碗口”[15]。尤其是面對南北方差異的時候,農具的制造方面也存在不同?!掇r書譯注》[15]中提到“江南地下,易于得泥,故用輥軸;北方涂田頗少,放水之后,欲得成泥,故用雁翅磙打”。輥軸是碾草、苗的工具,在江南地區土地容易形成泥田,因此使用輥軸,但是北方涂田比較少,灌水之后,才可以形成泥田,因此需要使用雁翅磙打。在運輸方面,“舟車之事,任載所先,蓋南北道路之不同,故水陸乘行之亦異”。無論是修整土地、播種、收割、儲存還是運輸,南北方存在土地、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差異,需要因地制宜地制造和使用器具,這樣才能發揮農具和工具的功效。
由于受到生產力以及小農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傳統小農對生產資料的開采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生產資料下得到更多的產出以維持生計,就要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效率。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傳統小農尋找到并記錄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方法,將資源投入到農業的再生產當中去。
這種循環論思想最初表現在古代的休耕制度上,《齊民要術》[5]當中勸農要“務遣深細,不得趁多”,《汜勝之書》[16]中也講“田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矣”,種田要精耕細作,不要一味追求產出,如果田中連續兩年的產出不達標,就要休耕一年,恢復地力??梢钥闯?,古代農民已經初步掌握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具備了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循環論思想突出表現在對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上。清代張履祥[17]撰寫的《補農書》中認為“種田地利最薄,然能化無用為有用;不種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為無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糞與灶灰腳泥,無用也,一入田地,便將化為布、帛、菽、粟。即細而桑釘、稻穩,無非家所必需之物;殘羹、剩飯,以至米汁、酒腳,上以食人,下以食畜,莫不各有生息”。明末清初時期的《沈氏農書》[18]記錄了北方旱作農業的肥料來源:“種田地肥壅最緊,人糞力旺,…,但近來肥壅、人工俱貴,載取費力,偷窩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則養豬羊尤為簡便,…,計羊壹歲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所費不過墊草宴,然多得肥壅。養豬舊規折豬本,若自養母豬即以所賺者為所折之本,原自無虧”。中國古代農家多將養殖業作為種植業的補充,這種做法一直延續至今,種植業為牲畜提供草料,同時養殖業為植物提供肥料,而因養殖增添的成本也可以通過肥料生產出的價值做出抵消,牲畜的繁殖甚至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種、養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傳統小農生產基本的良性循環。在漁業方面,“稻田養魚”的立體式農業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雛形,編寫于唐代的《嶺表錄異》[19]中詳細記載了嶺南漁民稻田養魚的方法:“新瀧等州山田,揀荒平處,以鋤鍬開為町疃。伺春雨,丘中貯水,即先買鯇魚子散于田內。一二年后,魚兒長大,食草根并盡,既為孰田,又收魚利。乃種稻,且無稗草,乃養民之上術也”。
精耕細作是我國農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特征,其形成與鐵犁牛耕的出現及推廣聯系緊密。我國的鐵犁牛耕大約始于春秋戰國時期,以后逐漸推廣,當時冶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鐵器作為新的生產工具登上了歷史舞臺[20],我國傳統農業技術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
早在西漢時期便提出“區田法”[16],提倡農民用分塊種植、調和土壤等方式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采用寬幅點播或方形點播法,推行密植,其精耕細作思想十分突出。南宋時期,江南地區人口猛增,造成了地狹人稠的情況。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滿足生活需要,當時的人們除了千方百計增加耕地面積,還采取了多種經營并用和提高復種指數的手段,發展多熟種植。除了增加耕地面積,陳旉[12]建議通過縮短農戶與田地的空間距離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先王局四民,時地利,亦必有道也。制農居五畝,以二畝半在鄽,《詩》云:入此室處者是也;以二畝半在田,《詩》云:‘中田有廬’者是也”,農民把居住地選在靠近農田的位置,既節省耕墾、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農業生產環節中在田地和農舍往返所消耗的大量時間,又降低了額外勞動力的投入,這無疑會有效提升生產效率。明朝農學家沈氏[18]提出了“多種不如精種”的觀點:“老農云:‘多種不如少種好,又省氣力又省田’”,通過“以二畝之壅力,合并于一畝”,從而使得“一畝兼二畝之息,而功力、錢糧、地本仍只一畝”。
比起制定出宏觀、抽象的土地制度,普通農戶更加重視通過改造水利設施、改良農具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元代農學家王禎重視灌溉對于農業的作用,指出了合理使用水資源,興修水利事業的重要性,將從多處搜集的灌溉器具收錄在書中,在記載前人灌溉工具的同時,又設計出新的灌溉工具,借用機械力量提高效率。在《王禎農書》[21]介紹了水柵、水閘、陂塘、水塘等做法和效用,這些設施不但可以用來灌溉田畝,而且水閘“又得通濟舟揖,轉激碾皚”,陂塘“又可畜育魚鱉,栽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具對生產的重要性無可非議,在《齊民要術》[5]中記錄到“敦煌不曉做耬犁,冢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為了加快生產,北方農民制造、改良出推鐮代替刀割麥,使“子既不損,又速于刀刈數倍”[15]。再例如,為了在除草的時候可以避免傷害到莊稼的根莖,以傳統的鋤為模型,改良出沒有刃角的鐙鋤,在干旱的田地里使用效果十分顯著。從歷朝的農書典籍中可以看出,古人配合農具的改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將農業技術措施、農作物品種和農器具合理地結合起來[22],使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不斷發展成熟。
中國古代傳統農業技術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總結出的適用經驗,并經過千百年的驗證、調試和創新之后積累的寶貴遺產。農業文化具有特殊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國優良的傳統農業文化應當被保護和繼承[23]。在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生產當中,農業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統一在小農的行動選擇當中,并長期穩定,建構出了一套內部循環可持續的農業生產系統?,F代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倫理滲透到社會生產中的方方面面,農業也難逃被工業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命運,農業現代化不斷使用精進的技術謀取剩余價值的最大化,使農業陷入了無止境追求“效率”的標準化環境之中[24]?,F代農業已然具備了三種典型屬性,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工業屬性(圖1)。然而,在工業話語的統治下,工業屬性不斷侵蝕另外兩個屬性的領域,主導農業發展方向,致使傳統農業文化逐漸被淹沒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農業文化的缺失誘發了越來越多的與“農”相關的社會問題。
面對農業發展中日漸凸顯的問題,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要在繼承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進行,將農業的研發創新同農民最實際的需求相結合,把握合理的適用范圍,在尊重傳統農業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綜合其社會屬性和工業屬性,進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與轉型。

圖1 農業的三種屬性關系示意圖Fig. 1 Schematic maps of three attributes of agriculture
農業的自然屬性是指農業非人為干預的屬性,是在最原始和本質的自然規律支配下農業生物特征的體現。農業是社會的基礎性產業,任何社會的勞動者都要從農業當中汲取生物能量。中國古代農業以經驗性的知識和手工技術為依據[25],通過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經驗積累,以直觀的或表觀的觀察形成了一套技術思想體系[26]。在其發明與推廣的過程當中,一貫以“三才論”為其基本原則,天、地、人和諧統一的農業觀念是中國古代農業的內涵,也是農業自然屬性的終極解釋。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尊重農業的自然屬性,首先要遵守農業世界的自然循環,順應自然規律,發展循環農業。在古人的價值觀念里面,世間萬物都處在自然的循環當中,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則。例如《老圃良言》[27]中記述到:“于元旦將火偏照植物上,或清明子時將稻草壹根縛樹上,或種時將大蒜壹支,甘草壹寸先放跟下,永無諸蟲之患”,古人處理田間病蟲害的方法比起現代化學手段來更加環保,巧妙地運用自然界內生物相克的特征就達到防治蟲害的效果。此外,《沈氏農書》[18]中重點論述了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的關系,“豬專吃糟麥,則燒酒又獲嬴息,有盈無虧白落肥壅,又省載取人工,何不為也?”。農家養豬不僅可以處理種植業的剩余廢棄物,還可以為種植業提供天然的肥料,既節省了成本,又能夠獲得額外的收入,正如古人云“種田不養豬必無成功,則養豬乃作家第壹著”。中國古代農業通過畜禽養殖與種植一體化來實現有機物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與現代的可持續發展對比,兩者在技術路線上是有區別的?,F代的可持續是工業化思維的可持續,是在淡化農業的自然屬性基礎上進行的,農業成為被持續的主體。而在古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當中,農業的可持續是在農業內部循環的,農業生產主要不是追求利潤,而是為了農業再生產,從一個又一個連續的農業周期中攫取生活的能量。
其次要重視食品安全,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能量來源,進食是生物自然本能的反應和行動,古人云“百年無金珠何傷,十日無粟帛身亡”[28]。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對食品安全加以關注了,此時肉品檢驗已經開始萌芽,除了對肉的觀察外,主要以觀察動物生前的健康情況來判定肉質的好壞,其方法是有科學實踐基礎的。到了秦國,就已經制定和推行了檢疫消毒規定,作為防止家畜疫病傳播的重要措施[29]。時至今日,綠色、有機和生態成為農產品市場上響亮的口號,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此,農業發展應當根據各地實際的氣候、土壤、水利等條件,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作物進行推廣與種植,通過精耕細作,充分利用農產區的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達到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目的。同時要合理種植,精耕細作,以種植業為主,發展林牧漁副多種經濟。現代農業發展要從古代農業技術當中汲取營養,從以自然之法克制自然之害,使農業成為環保、有機和綠色的產業,保障食品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社會屬性指的是農業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階級的屬性,表現為農業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社會的關系。古人以農為本,對于農業的理解超出了簡單的食物供給,稱農業生產為“治田”,“治”字說明田地不僅僅有自然屬性,田與人、與社會系統是相連的??v觀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演變進程,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迭替代,更是一系列有關社會結構的改良與變革,農學家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的傳播者,更是社會改革的“組織者”[30]。農業與社會治理是一對拆不散的社會事實,大量的文本證實了這一點,《農書譯注》[15]中記載,早在《易·系》中,農業被認為是關乎天下治理的大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治理國家大事“總不外教養兩端,而養先于教,尤以耕桑為首務”[29]。《齊民要術》[5]以歷史的視角對農事與國政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治土田,萬國作乂;殷周之勝,《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通過對古代農書典籍的研究發現,古農書中記載的農業技術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除了單純的耕種和養殖技術以外,其中還包含著土地租賃、勞力雇傭等方面,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例如,古人傾向于將多余土地租賃出去,因為若自己耕種則“落得多早起晏眠,費心勞力”,如果將其租出去,則能“宴然享安逸之利”。面對租佃關系,古人勸誡地主要“寬恤佃戶,不致退佃”,若“不幸遇水旱之年,度力量不能偏及者,只須去半救半,不可眷戀兩廢也”[18]。古人認為地主和租戶之間應當相互體諒,仁慈友愛,合作共贏,如果遇到災年雙方要共同分擔災害帶來的損失。同樣,在雇傭關系方面,古人告誡雇主“供給之法亦宜優厚”,必須要讓長工吃飽、吃好,如果地主家里變窮了,那一定是因為“六月里罵長工”[18]。古代地主希望同家里的長工建立起擬血緣關系,對全心忠誠于他的長工倍加關照,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提供經濟支持,并且這種關系會隨著代際更替傳遞下去。傳統農業是互助理念主導下的生產過程,因此,這種租佃關系、雇傭關系不是一個純粹經濟理性主導下的產物。有研究表明,傳統地主和佃農之間會根據不同的要素品質(主要是土地品質和勞動力品質)來確定不同“租賃合同”以達到雙方博弈均衡的目的[31]。不同于現代的經濟合作組織,古代農民之間的契約是有血有肉的,契約背后,傳統農村當中的熟人關系,鄉土人情和道德倫理是維持該合作模式的關鍵因素。
另外,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要重視農民教育,要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和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堆a農書》[17]中認為:“若專勤農桑,以供賦役,給衣食,而絕妄為;以其余閑讀書修身,盡優游也”。在古代,專心地耕田種桑以維持家庭,余暇的時間用以讀書修身,是一件十分自在的事情。農業和讀書自古以來就是需要被結合的,農民不應被隔離在受教育行列之外。面對目前我國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后的情況,必須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使其具備合理利用科技力量的能力和意識,只有這樣,農業發展才能在實現增產的同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
農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或技術問題,其本質與特征需要在更廣闊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視角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30]。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一度掀起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注浪潮,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要在多方主體參與而形成的復雜的農業市場交換中尋找到銜接結構,并通過發揮不同銜接對象的功能來增強穩定[32],這些銜接對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隱藏在小農戶生產背后的復雜社會關系。因此,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不能忽視傳統鄉土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傳統的農村道德規范通過農民對人際關系的態度表現出來,農民具有極強的集體意識和熟人認同,在雇傭和租佃關系中,除了單純的經濟關系以外,他們更加注重通過社會關系的強化來維持經濟上的合作。
農業的工業屬性是指農業科學的、高效的、標準化的屬性,體現在通過科學技術營造自然條件、改變生產方式從而促進農業產量提升,是現代農業特有的屬性。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傳統農業總體來說生產技術相對落后,且以經驗生產為主,缺少科學知識的投入,因此其經營規模較小,農業內部分工不足。這些特性導致了農民的農業產量主要取決于自然環境。這種情況下人們仰仗自然而生,農民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農民們不得不重視自然環境,因為只有在利用好自然規律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農產品的增產[33]。科學技術的出現將這種情況徹底顛覆,人們通過技術改良,使農業生產能夠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
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更擅長從各個領域中提取技術為我所用,機械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應用和新的商業運作模式的嵌入都為現代農業提供了新動能,農業伴隨技術的進步逐漸邁進了智慧驅動的新階段[34]。然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仍然魚龍混雜,這些工業生產出的技術手段恰恰為產業發展的利潤追求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正因如此,催使部分尚未成熟的農業技術提前進入生產領域,并且伴隨著大量農業技術被誤用或濫用,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鹽漬化,非法轉基因作物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等,給農業資源環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傳統農業文化發生斷裂,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順從走向了征服,“人定勝天”觀念深入人心,現代農民缺少了對“天、地”的敬畏,丟失了與自然相博弈的樂趣,更難以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肆使用農藥、化肥等工業產品改造農業的自然條件,雖然實現了連年的增產增收,但化學藥品的過量使用,同時也使農作物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天敵日趨減少,害蟲日益猖獗,空氣、水域和土壤的嚴重污染,農業生產難以持續發展[35]。
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支撐,改變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了人類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從生態環境角度看,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影響整個生物鏈;從農業技術推廣上來看,傳統農業具有世代傳授實踐經驗的特征,而現代農業技術多產生于遠離田地的實驗室當中,由技術專家主導,而這些供職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難憑一己之力將技術推介到最普通的農民大眾群體當中去;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雖然農業的現代化解放了農民的雙手,機械的使用減輕了他們身上沉重的勞作壓力,但是同時也帶給了他們身份的異化,機械化的大生產,使很多農民喪失了務農的本分,在機械的侵占擠壓下農民不得不離開農田選擇其他的謀生方式,但是知識等資源的缺乏,使農民們很難在城市占得席位,最終只能被市場所拋棄[35]。
面對工業化在農業領域滲透中帶來的諸多風險,現代農業發展應當合理利用農業的工業屬性,發揮現代農業技術優越性,避免泛科技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技術的實用性,古人要求農業技術要“經世致用”,“非茍知之,蓋嘗允蹈之,確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說以示人”[12],理論經驗從農業生產實踐中來,并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才具有指導實踐的價值,現代農業的“技術世界”不能與其“生活世界”斷裂[24]。其次,農民身份的轉變使農業生產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的生產投入也越來越多,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生存壓力,傳統農業中涉及的只有農民和生產資料之間的直接關系,農民既是勞作者又是收獲者,在現代農業中,農業生產不再僅僅是農民直接作用于生產資料,中間還要涉及先進的技術手段干預,農民的身份也從勞作者和收獲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實施者[7]。有美國學者通過“農業跑步機”理論對現代農業的進行了反思,在不斷逐利的市場機制下,農村社區中農業技術革新與應用對整個農村地區帶來了結構性影響,而一旦農民登上現代技術這臺“跑步機”,他們也很難逃脫這其中種種的無形壓力[36]。面對這種境況,需要高度關注農民的生活狀況,根據我國國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社會政策,緩解農民的生活困境。
總之,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農業技術中蘊含著生態平衡、綠色循環、實用主義等多重理念,這些理念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具體來講,農業傳統在與現代科技文明交接的過程中要注意承上啟下和平穩過渡,既要繼承一部分古代文化的歷史智慧,又要發展一部分現代文明的精華,關注農業內部本身的傳承,充分尊重農業的自然屬性,兼顧其社會屬性,并合理發揮其工業屬性,從而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致謝:本文在2018年社會學年會農業社會學論壇中發言,而后經歷大幅度的修改。論文從熊春文、姚兆余、狄金華教授的建議中獲益良多。另外,文章撰寫過程中,王倩、羅博文、呂悅、覃順達、趙婷、張宗軒等也提供了重要資料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