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艷(咸陽師范學院)
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而言,雖然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在發展上存在著種種傳統觀念的制約,但隨著國民體育健身意識的增強和民強則國強的體育精神影響,與體育相關的運動品牌、體育娛樂、健身行業等等都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拉動內需上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何使體育擺脫現狀而迅速發展起來是當下值得關注的經濟問題。
過去原有體育狹指體育運動項目,與經濟沒有太大關系,體育只是純粹的運動而已[1]。而現如今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同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促使中國的體育成為一種經濟產業,與體育相關的產品及行業經營模式大步走向了國際化、集成化的道路。
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但對于經濟發展有著很大影響。根據經濟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和體育相關的健身行業、體育表演娛樂、體育服務等經濟性體育機構在全國內不止兩萬多家,這些體育機構使得2006年至2011年體育經濟每年的增長幅度都超過了15%。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的第三產業組成部分,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起到了社會作用。首先體育經濟產業為國民提供了近1000多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其次每年提供100多億的家庭收入,這些數據有利的證明了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國民收入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國家值得大力發展的經濟產業之一。
我國體育產業起步雖晚可發展迅速,《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體育經濟增長值是1500百多億,占據了同年GDP的0.5%,而僅僅是體育展業活動一方所取得的經濟收入就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同時僅是體育服務一方面經濟收入就占據了第三產業的4%,這樣的數據足以顯示了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各項數據表明我國的體育相關產業每年的收入在飛速增加,但在國家總體經濟中的發展作用還是相對較小的,而由于我國對體育產業的挖掘不夠深,使得體育產業發展現狀還具備著巨大潛力和意義,雖然現在發展速度較快,但出現了自由競爭向壟斷競爭的苗頭,而且全民體育影響不夠廣,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與發達國家有所差距,所以體育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如何將體育產業全力發展起來,使得它能夠帶動國民經濟、國家稅收、人口就業等展起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效思考點。
在我國,除了一些專業體育人員外,多數居民體育意識淡薄,對體育鍛煉存在懶惰心理,比如除一些大城市外,多數年輕人對體育用品消費和體育鍛煉處于無認知狀態,從而致使全國體育用品需求不足,體育消費只低不高。根據全國居民消費大調查顯示,我國將近一半居民體育消費意識比較淡薄,多數人對消費多集中于娛樂、電競、網絡等方面,對于體育消費除了體育服飾較多外,體育鍛煉設備、體育健身書籍等體育方面消費少之又少。可以說,就目前人們體育消費意識和體育消費情況而言,如果持續發展,將嚴重制約體育經濟向前發展。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多數地區經濟水平較以前有了較大提升,但地區與地區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這種不平衡現象嚴重阻礙體我國育經濟整體發展。比如在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經營市場穩定,體育消費意識較高,可帶動地區體育經濟發展。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體育消費意識、體育市場觀念、體育產業產品較經濟發達地區嚴重不足,甚至在一些落后地區,體育經營市場根本無法生存,體育經濟發展幾乎接近于零。換句話說,由于我國地區經濟實力差距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全國體育經營市場呈兩極分化趨勢。這種趨勢久而久之將會阻礙我國體育產業整體化,影響體育經濟整體發展。
就體育經濟發展而言,除了基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外,人才需求也是必要條件。專業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可以保障我國體育經濟規范化、有序化發展。但目前在我國專業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甚至極其短缺。雖然我國體育培訓機構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可仍缺少綜合性專業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培訓機構和人員。比如當下在我國體育培訓機構中,培訓人員一般多為經濟管理人員或教練員、退役運動員,所以培訓出的人才只具備經濟管理能力,不符合體育經濟管理專業,或只懂經濟管理知識和體育知識,對體育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一竅不通。因此,要想促進我國體育經濟深入發展,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外,還需培養專業體育經濟管理人員,以此加強體育經濟建設,加快體育經濟發展。
要想加快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專業人才培養是首要條件。只有專業的體育經濟操作程序人員、高端的體育管理人才才能推動我國體育經濟朝前發展。因此,必須注重體育經濟人才的培養。比如可根據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情況和體育市場需求,組建專業培養團隊和專業師資隊伍,以此為體育經濟人才培養提供教育保障。同時,可根據我國現有體育培訓機構,增設相關培訓內容,如對于一些只有體育知識方面培訓的機構,可增設經濟知識培訓和管理知識;或者可根據我國現有體育院校或管理院校,增設涉及體育經濟相關課程,以此為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此外,對于一些傳統體育經濟人才培養機構和院校,要改變傳統培訓模式和管理制度,注重教學課程、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以培養新時代體育經濟人才為目的,不可忽視市場和社會需求,以此滿足體育經濟發展需求,為未來體育經濟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經濟發展依靠市場消費來實現,而提高體育消費就是要擴大體育產業市場,增加國民體育消費,其有效途徑有:首先全力提倡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體育理念宣傳,讓國民選擇健康科學的健身娛樂方式而引起消費,增加體育內需;其次與體育有關的職能部門要根據我國實際體育發展情況及消費需要,將具有競賽表演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聯賽進行創新包裝而吸引大眾消費需要;再次政府部門要對體育事業發展全力支持,同時引導相關企業將常規體育消費與新型體育娛樂項目相結合,優化體育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
體育經濟增長的基礎就是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只有優化的經濟體育產業結構才能全力發展經濟,而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就是提高體育產業效益和水平。如何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呢?首先要全力完善與體育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及政策,確保體育產業的發展條件;其次通過有形和無形的資產結合經濟發展來拉動內需,從而促進體育產業升級優化;另外提高體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規范市場需求而明確體育企業管理生產制度,加大對明星企業的扶持力度;最后加大扶持我國體育產品的發展,推動本土體育文化,使我國體育產品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為體育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體育經濟的發展范圍廣闊,想要體育經濟發展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體育文化及健身理念的傳播,還有大力開拓體育市場和體育品牌,使中國體育產業品牌化、國際化、規范化,構建出我國特有的體育經濟發展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產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