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鉑鵬(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伴隨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問題備受關注。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體育產業要素保障,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熱情,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河南省政府官網發布《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河南省推進體育強省建設三級聯創三個帶動實施意見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全省要努力“形成較為完善科學的體育發展體系,體育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位居中西部前列,具有中原特色的體育強省格局基本形成”。這些政策性意見明確了體育產業在經濟和民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也對我河南省體育產業結構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我省體育產業調整、優化、升級途徑的思考。*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坐擁得天獨厚的山水文化資源,也創造了豐富的體育文化,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黃河流域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在歷史長河中,河南登封的少林文化、焦作的太極拳文化更是體育文化的中原明珠,以此為契機舉辦的國際少林武術節和國際太極拳交流會在海內外影響頗大。依托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區以及黃河、淮河流域舉辦了種類繁多的體育賽事,不但促進河南體育產業產生集聚效應,也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可觀收入,河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是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河南省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它覆蓋面廣,涉及人口眾多,并且地理位置優越,“米”字形交通網十分便利。隨著我省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體育產業的發展非常快,在短短幾年已經初步顯示出它的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尤其是我國實施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以來,明確把河南作為主體城市區域,以此為中心,輻射周邊省市,覆蓋面廣,關系人口眾多,是新時期河南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這意味著中原經濟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對促進河南體育產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原經濟區實施以來,鄭州、開封兩大城市首先實現融合發展,也給河南本土賽事帶來發展機遇。2007年以來,每年在平坦開闊的鄭開大道上舉辦的鄭開國際馬拉松比賽,參賽人數逐年上升,已成為中西部地區最為重要的馬拉松盛事,也是展現河南城市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
秉承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精神,河南省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體育產業的發展,并且在實際行動踐行體育產業發展。為了改善民生,促進全民健身,大力支持居民生活區附近的公園和場館的建設,增加體育健身器材和步道數量。就鄭州市而言,截至到2019年,鄭州市建設的可供市民進行體育健身的大型公園和場館就高達41個,引導全民參與體育健身,關注體育事業,在建設體育強省方面做出了示范作用。2019年6月,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分別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榮譽。通過發揮大眾健身的啟示和發揮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引領作用,努力促進全省體育產業發展提速增效,建設河南體育產業發展的立足點。
目前,我省體育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還有一定的不足和短板。
就河南省內而言,河南省體育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區,南部地區發展較為薄弱,省會城市體育資源較多,周邊城市較少;主辦或承辦的賽事數量有所增多,原創IP賽事較少,目前僅有少林武術和焦作太極拳知名度較高,其他賽事還處于模仿階段;承辦賽事質量方面也有所欠缺,全國知名綜合型、高水平賽事較少。和其他省份相比,河南體育產業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較為落后,甚至在中部六省中也遠遠落后其他省市發展。
目前,河南體育產業開發效果不甚理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體育產業的發展應該是結構合理、績效完善,才能促進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我省體育產業經營和開發手段單一,市場活力不足。在職業體育賽事上俱樂部數量較少,與體育媒介的商業關系尚未建立,激勵性的發展機制尚未形成,創新能力不足。
我省在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經營觀念較為滯后,市場化運行程度低,體育賽事資源后期利用率不高。2012年在南陽市舉辦了第七屆農運會,2018年在周口市舉辦了河南省運動會,2019年,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鄭州市舉行,在這些大型賽事的舉辦過程中,比賽場館建設是籌備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論是維修、續建還是新建,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比賽結束之后,場館的使用情況卻不容樂觀,除鄭州市的一些比賽場館后續使用較多外,其他地區場館利用率低,甚至空放,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可持續發展力不強。
針對河南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以及不足現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是指以某一區域為單位,產業內部各因素的構成和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從經濟增長的模式來看,穩定的、比例均衡的產業結構發展更快。合理的體育產業內部結構是體育服務業占比高,體育用品業占比低。[1]針對河南省體育產業結構的現狀,現有的體育產業中,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應該大力發展體育服務,以此為立足點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對體育服務業內的職業賽事活動、休閑活動、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培訓與教育等方面應大力加強,以此均衡我省體育產業結構。
體育產業雖然是提供體育產品為主體,但也是經濟活動的集合,歸根結底是一種經濟產業,應具有產業的共性,即注重市場效益,講求經濟利益,應該遵循市場原則。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主要以政府主導下的資本涌入為驅動方式。近年來,資本在短時期內紛紛涌入具有廣闊前景的體育產業領域,并出現了“資本流動性過剩”。[2]河南省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有政府支持的強力后盾,也要加強市場的導向作用。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以市場為主導。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從消費角度出發,提供“產業+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在體育產業的開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以及售后服務等環節,以市場標準提升體育產業的經濟價值,促進資本有效融合,更好地提升體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和創新,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才能讓體育產品在經濟和社會領域被生產或采用,同時,還要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大數據、互聯網+、VR、AR甚至無人機等技術,對體育產業進行開發,對已有產品和產業進行更新增值,擴大產品價值。舉例來說,在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體育活動宣傳、活動賽事轉播、活動賽事服務以及觀賞方面,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提升體育產業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但可以解決體育產業的創新問題,完善服務體系,提高產業運營效率,更重要的是讓體育產業面向大眾的渠道多樣化,解決體育資源利用不足的弊端,促使全民參與體育健身成為現實。
體育產業不是一般產業,它既是體育活動,又是經濟活動。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不但要實現整體經濟穩定向前發展,還要加快新舊資源融合和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對體育產業的核心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作為建設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體育產業不是孤立發展的產業,它與傳媒、文化、交通、旅游、服裝、表演等產業息息相發。因此,推進體育產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