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思賢(蘇州市立醫院)
為了加強政府單位財務管理,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核算,2017年10月24日,國家財政部頒發《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并規定從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繼承了過去的有益經驗,同時做出了重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改變了財務會計的核算基礎,提升了財務會計功能。財務會計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權責發生制,有利于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第二,構建了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適度分離相互銜接的會計核算體系。新政府會計制度對預算會計要素及核算內容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相關預算科目,更好地滿足單位預算管理的需求;同時,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相輔相成更全面地反映了整體財務狀況和預算執行情況,對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有重要意義。
首先,新政府會計制度中引入了“3+5”模式,財務會計(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與預算會計(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構成了完整的政府會計核算模式。在新制度中會計科目做了相應的更新和調整,例如:“應收賬款”取代“應收醫療款”,門急診收入下科目的具體劃分等。此外,由于雙基礎、雙體系、雙報告是新政府會計制度的一個核心特點,所以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醫院不僅需要根據權責發生制的原則進行財務會計的核算,同時按照平行記賬的方式,對同一筆經濟業務進行預算會計的核算(此時執行收付實現制),在期末時分別對應編制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主要區別在于財務會計關注收入費用的使用和經營,財務報告所反映的信息比較精準;預算會計注重收入費用的執行和控制,決算報告所提供的數據是對預算情況的監督和考核。會計核算體系的變化,需要公立醫院盡快適應新會計制度的要求,達到財務管理新的效果。
新政府會計制度要求公立醫院采用雙基礎,雙體系,雙報告的核算模式,因此公立醫院需要同時考慮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核算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核算,雙報告體系要求公立醫院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整體的運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不健全的財務規章制度體系,不規范的財務會計核算流程阻礙了公立醫院會計改革的實施。此外,現階段公立醫院還停留在成本核算的階段,無法有效進行成本控制和績效評價,對此公立醫院對于成本核算體系和成本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公立醫院會計核算仍然根據原始紙質票據審核付款,年終通過人工分析填制決算報表,未真正實現會計核算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現有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的設置中一般只能實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其中的一種核算模式,并不能滿足平行記賬的工作要求。新系統的推行,同時要求相關系統接口的更新和優化,涵蓋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物資管理系統等等,開發接口的工作量大,會計信息化水平的要求高。而各個公立醫院使用的會計信息系統不一致,財務核算軟件不同,導致軟件升級的難度增大,從而阻礙了會計信息系統的統一協調管理。
我國公立醫院數量眾多,但大部分公立醫院的會計工作依舊只注重財務會計,即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而沒有注重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和運用。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于管理會計體系特別是全面預算管理和預算績效管理兩方面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會計通過財務和醫療的有機融合,對醫院資源統籌調撥,對醫院經營動態監督,對醫院績效有效衡量,在醫院的規劃、決策、評價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實務中,我國公立醫院尚未構建完整統一的管理會計體系,無法通過有效的預算管理機制為中高層提供管控和決策依據,不利于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
在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醫院應根據新舊制度的具體要求,做好前期的梳理工作。例如,財務人員應當清查資產狀況,包括現金,往來款項,固定資產等,做好信息登記,核實資產損失,及時調整基本建設賬目,為制度改革后的新賬制定做好準備。此外,財務人員對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的區別應編制對照表,銜接好新舊制度的差異,設置好新制度下各個科目的余額,全面做好數據轉換和備份工作。在完善基礎數據的同時,也要執行雙報告的要求,完整的體現整個公立醫院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統一成本核算的基本要素和口徑,加強成本管控,完善核算體系。更重要的是,公立醫院必須重視財務工作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每一項具體要求,監督審核控制,降低財務風險,使整個公立醫院的財務體系往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在計算機快速發展和大數據被普遍運用的今天,公立醫院財務信息系統的更新和發展一方面可以減輕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技術的信息化共享平臺,可以有效的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實現醫院內部數據的快捷和高速流轉。財務系統軟件的提升,意味著財務數據能夠及時準確的上下傳達,財務人員能夠高效的維護基本信息、管理收入支出、匯總財務報表、掌握資金流向,提高財務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性。公立醫院應該盡快提升信息化水平,以適應新形勢下會計核算的新要求,同時給會計改革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
由于歷史原因,公立醫院對于預算管理體系的重視程度不高,忽視了其在實際經營中的重要需求。在會計改革過程中,不僅要完善基礎財務工作,更要運用管理會計的思維,把財務工作從“核算”推向“管理”,全面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在實際工作中,加強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需要重點關注預算編制,實現輕執行,重編制的轉變,同時,公立醫院可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從而有效解決資源配置的相關問題,為會計改革的更快推進提供動力。
公立醫院的財務核算有別于一般的行政事業單位,其資金規模大、業務活動紛雜、收入來源多,涉及醫務、科研、教育等各方面,而新政府會計制度通過兩套會計科目平行記錄反映經濟業務,意味著對于財務人員的業務要求更高。只有加大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才能促進會計改革的推進和實行,才能保證高效有序的執行新會計制度。一方面,公立醫院需要投入金錢和時間對現有的財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學習最新的財務知識,也可以通過交換實踐等方式,深化知識結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面,公立醫院可以引進高技能的財務管理人員,優化激勵機制,讓學習能力強、專業性強的財務人員能在財務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積極性,使整個財務團隊更上一層樓。
政府會計改革給公立醫院財務工作帶來新的啟示,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和機遇。公立醫院應以新政府會計制度為基礎,針對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和策略并積極實施,盡快適應新形勢,推進會計改革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