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悅
會計信息質量指的是會計信息產品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特征的總和。會計信息一旦出現誤差,不僅會給國家或商業主體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現階段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仍呈現出各類問題。
在目前各個商業主體的日常會計信息處理工作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信息失真”。信息失真意味著它所記錄并傳輸的數據無法反映出商業主體的真實經濟活動情況。而目前的信息失真大致包含著以下幾種:第一種,經濟交易失真。它是指會計人員利用財務報表來進行不存在的經濟業務的虛假架構,并從事不等價交換。第二種,會計核算失真。它是指會計人員所記錄的財務信息無法如實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第三種,信息披露失真。它是指會計人員對真實的會計信息進行了一定的隱瞞或者錯誤披露,從而使得信息接收者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會計信息的接收。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也日益提升。而目前的人才培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會計行業的需要,因此呈現出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為低下的情況。此外,對于已在崗位上的會計人員,相關單位不重視對員工專業素養的提升,也未投入足夠的資源來進行員工的業務培訓,因此提升了會計從業者在工作中出現信息處理失誤的概率,進而造成錯賬、漏賬的情況,致使會計信息失真[1]。
部分會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為了逃避繳納稅款,幫助他人進行受賄,常常會人為進行會計信息的虛假處理。部分商業主體以及用人單位為了提升自己所能獲取的經濟效益,往往會指示會計從業者來進行人為造假。而在此過程中,也不乏會計人員因追求自身利益而造假的情況。總而言之,因人為因素而導致的信息失真是新時期會計行業內的毒瘤。為了保障會計系統的完善構建,就必須徹底清除這一毒瘤。為此,整個會計行業以及用人單位內部都必須建立起嚴格的處罰體系,以減少此類問題出現的頻率。
我國目前的會計法律法規還未完全構建完善。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會計信息處理又開始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部分商業主體會利用法規本身的漏洞來進行經濟活動,逃避應繳納的稅款,從而使得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審計是通過揭露和制止、處罰等手段,來制約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消極因素。會計審計最為關鍵的價值就是對經濟行為進行一定的制約與規范,從而使得商業主體的會計從業者能夠合法、合理地進行會計信息的處理與傳播。擔任審計職責的注冊會計師需要嚴格遵循規定的流程,對商業主體的財務報表進行公正鑒證,以確保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以及及時性。但在現階段的會計審計過程中,由于審計者的個人素養良莠不齊,因此無法保障審計工作的絕對真實有效。部分審計會計師甚至會連同被審計單位或個人一起參與造假活動,從而對國家經濟建設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審計者本身,行業內也應該構建出嚴格的監督體系。
對于新時期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育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強化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加強對會計人員的道德觀念滲透。而會計人員綜合素養的提升也需要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同步配合。
在商業主體的會計部門進行新員工招聘時,就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來全面考察該員工的專業素養以及道德品質,并依據企業發展運營的實際需求,結合成本、效率等等因素來選擇綜合素養較為優異的會計人才[2]。而在員工正式到崗之后,企業則需要有意識地投入一定的資金資源,以定期開展對會計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培訓,使得企業引入的新員工能夠迅速適應自己的工作內容,并完成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而對于已經具有一定崗位經驗的會計人員,企業則需要根據市場發展的潮流來對員工進行相應的再教育以及深化培訓。不斷發展與變化的經濟條件也導致了大量新問題的出現。會計從業者必須端正自己的職業態度,樹立起積極的學習觀念,以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以及職業素養,從而保障會計信息的質量。
而對于那些為了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而人為造成信息失真的會計從業人員,用人單位必須進行嚴厲的處罰。情節嚴重者,單位需直接將人移送至國家司法機關進行判刑。而對于情節較輕者,用人單位也需要全企業通報批評,進行巨額罰款之后予以開除。在這樣的重罰之下,人為造假會計信息的事件將會大量減少,從而保障會計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于內容相同的會計事項,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會計方法進行處理。但在此過程中,會計人員需要結合客觀環境的需求來進行準確的判斷,這對于會計人員本身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最終會計從業者所選擇的會計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相關會計信息的質量。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如果商業主體需要進行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那么可以應用的會計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種加速折舊法等等。雖然它們的工作目標都是要進行資產折舊計算,但卻會產生不同的計算效果。而為了保障會計工作開展的及時性以及有效性,會計人員只能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來選取其中的一種。這要求會計人員對各種會計處理方式進行不斷驗證,并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斷提煉以及總結經驗,構建起合理的方式優化體系,以降低選擇難度,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目前,我國所制定的關于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還存在著較多的漏洞。為此,國家立法機構需要結合經濟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會計法律法規的優化、完善以及構建。現階段,我國已建立以《會計法》為核心,以《總會計師條例》、 《會計人員職權條例》、《經濟法》、《公司法》、《證券法》等多種法律、法規為補充的會計規范體系[3]。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會計人員所面臨的信息處理狀況也變得越發復雜。為此,國家立法機關需要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我國的當前國情來進行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并盡可能地提升會計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日趨規范化以及系統化的法律法規網絡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起會計從業者的工作熱情,強化會計人員的選擇以及判斷能力,也能夠最終保障會計行業的平穩、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出現問題的根源主要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商業主體中會計人員本身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則是會計制度的因素。想要減少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頻率,就需要不斷強化會計人員的道德修養,使其能夠在法律規則之內開展會計工作,與此同時,商業主體還應不斷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定期對其開展技能培訓。此外,國家立法機構必須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來完善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加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力度,嚴格規定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處理要求,從而在源頭上解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各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