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移動互聯網與線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移動支付正以燎原之勢燃燒著。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74.01億筆,金額756.84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業務93.04億筆,金額60.6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71%和16.35%。移動支付金額16.35%的增長與65.71%的支付筆數增長的落差,傳遞的正是移動支付金額小及交易頻繁的特征,進一步說明這一支付方式的普及性越來越高。2009-2015年間,我國非現金交易規模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均大幅提升,2015年更是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金額3687.24萬億元;2017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金額3759.94萬億元,同比增長2%。
移動支付的全民普及已經在2017-2018這兩年完成,特別是在2018年,在交通領域,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強勢入局讓掃碼支付全民普及更進一步。完成全民普及之后,巨頭也正在下沉,深入到垂直場景中。2019年及未來,垂直行業將經歷壁壘的摧毀與樹立過程。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移動支付具有如下特點:
刷臉成為了支付行業備受關注的新興支付方式,這項技術的誕生引發產業躁動。支付寶、銀聯紛紛公開宣布推行刷臉支付產品,微信支付也在探索刷臉支付價值。此外,美團、建行、工行也對刷臉支付進行了嘗試。不僅僅是零售領域,刷臉支付甚至在公交、地鐵等要求支付速度較快的場景進行應用,金華公交年前就上線了刷臉支付。在監管態度上,央行曾經發布288號文,鼓勵人臉識別應用于開戶,相關人臉識別標準也在制定當中,這可謂是人臉識別應用于金融領域的默許。在2019年,將有更多規范或標準推出,以規范新興支付技術的發展。此外,刷臉支付也將帶來新的產業問題。其一是安全性的深度探討,目前人臉信息是需要調取公安一所數據庫,任何企業都不能儲存人臉信息,那么如何確保人臉信息在傳輸、比對過程中不被泄露,或成為一個焦點。新支付技術在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最終都會逐漸加強安全性,這是市場需求,也是不斷完善的監管要求。
同時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三大巨頭已經入局刷臉支付,銀行和互聯網強企也躍躍欲試。但是每家刷臉支付終端都不兼容其他的支付方式,這就會造成“銀行卡時代”多個清算品牌的POS終端困擾。而且目前刷臉支付終端體積普遍較為龐大,占據店面空間大。未來,或許刷臉支付聚合會更有市場需求。
在移動支付時代,POS終端處于變革的風口浪尖。支付方式的改變,對受理終端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POS的出現給傳統POS行業帶來了較為深刻的變革,雖然老玩家憑借其過硬的技術和資源,仍然占據較大市場。但這也給POS行業帶來了警醒,新興支付技術會給終端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因此同時廠商需要持續關注市場需求,特別是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巨頭的發展方向。關注垂直場景的終端需求。移動支付普及以來,行業普遍認為支付終端的入局門檻降低了,掃碼設備的龐大需求量,造就了新的終端強企。但隨著產業格局重新建立,行業門檻又開始逐漸提高。2018年條碼支付安全備受關注,《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也制定出臺,在條碼支付安全維度提高了終端入局門檻。多種技術的疊加。掃碼是目前終端設備的必備功能,但隨著刷臉支付的興起,人臉識別也將成為終端產品設計的熱點。最近,央行還發布聲紋識別標準,聲紋的終端或也有更一定的市場需求。總之,多樣支付技術的興起,終端廠商都需要察覺。
支付一直是銀行的軟肋,在移動支付大戰之后,銀行才反應過來,支付僅僅是入口,背后可拓展的是金融服務。聚合支付的興起,讓銀行再次擁有掌控支付入口的可能,這也衍生出了許多支付公司,為銀行提供聚合支付方案及落地服務。在2018年,銀行與互聯網機構就多次玩轉II類戶,實現借卡下線。拋開“前車之鑒”的京東閃付、美團閃付,2018年中國銀行與中鐵銀通聯合發布的“鐵路e卡通”便是活用II類戶的典型案例。開放銀行更加火熱。備付金交存之后,支付機構的資金處理能力降低,一方面是移動支付的入口引流能力,激活了市場的金融服務需求,另一方面監管加強帶來的互聯網企業金融資質缺失。這就需要銀行來開放能力,彌補互聯網企業的資質缺失短板,同時滿足市場的金融服務需求。開放銀行已經成為了當下的熱點,也會成為接下來幾年,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熱點。
2018年反洗錢已經是異常嚴格的一年,301、130、120、164以及163等文件,讓支付機構對反洗錢異常緊張,多家支付機構因反洗錢不力受罰。到2019年,跨境支付大熱的形勢之下,央行對跨境反洗錢的要求也將愈加嚴格。支付機構轉型,一直是這兩年討論的熱點,而今備付金交存完成,考驗支付機構多樣營收能力的時候到了,接下來支付行業洗牌將加劇。與此同時,在監管框架已經完成,支付合規門檻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已經關閉數年的支付牌照下發,將有望開閘。
在監管大框架已定,角色歸位,并且產業門檻逐漸形成之后,原來的“銀行卡時代”玩法將沿用至二維碼支付時代。此外,海外大多數國家的支付市場對銀行卡體系更加認可,符合監管需求,也將反向要求中國出海企業,雖然技術推陳出新,但模式仍然要回歸銀行卡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