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衡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走深走實,鐵路行業加快邁上了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國際大舞臺,走在了國際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的行業前沿。
“一帶一路”作為新的經濟熱點,五年來促使越來越多的鐵路施工單位承攬海外工程項目。由于受文化差異、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海外工程項目所需勞動力大多由國內引進。但從政策規定、外派名額、成本控制、人員調配等綜合考慮,需要大量引進當地外籍勞工,控制國內員工外派數量。
中老鐵路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首個落地項目,其老撾段——磨萬鐵路是中鐵二局首次涉足東南亞及老撾市場。工程期間,由于對老撾市場不甚了解,對當地思維方式、法律法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溝通方式等缺乏客觀認識,造成了用工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浪費等影響,導致了中外勞工矛盾、外籍勞工流失等風險。如何加強外籍勞工管理,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穩固海外隊伍管理,是海外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
現結合本項目老撾勞工管理具體工作情況,解析過程中產生的經驗和不足,探討加強對老撾勞工管理的幾點思路。
項目實施初期,由于對老撾經濟水平、法律法規、勞務市場、風土人情等缺乏客觀認識,且缺乏相似海外工程項目借鑒經驗,造成了一系列外籍勞工管理困難或問題。
建場初期,項目對于老撾市場不甚了解,因缺乏成熟的市場條件、勞務公司等,市場信息不對稱,用工渠道不通暢。勞務企業寥寥無幾,勞動單價相對偏高。同時,考慮到梁場管理、安全等因素,盡量不使用萬象本地勞工。由于項目工期節點緊迫,短期內無法招募到足夠外籍勞工。只能依賴于國內大量引進外派人員,滿足現場施工生產,從而增加了簽證、路費、人力等所產生的時間及資金成本。
作為全線進場最快、建成最快、啟用最快的“一帶一路”首座梁場,中鐵二局萬象制梁場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高度矚目。項目建設具有工期緊、任務重等特點,所面臨加班加點、臨時性任務比較頻繁。同時,對外迎檢成為常態化工作。中國工人時間觀念緊、紀律觀念強,而老撾人工作散漫、效率低下,經常不能適應快、緊、急、久的工作,而早退甚至離崗,嚴重影響工程大干期間施工生產任務。
由于老撾語屬于小語種,而大部分中國人只熟悉英語,項目部現場翻譯力量有限,造成一系列交流及管理問題。因國別限制,現場管理人員與外籍勞工只存在工作安排關系,很難進行語言溝通及情感交流,現場管理人員對老撾人的管理力度有限,過度依賴翻譯力量,對老撾人管理存在“找不到”、“喊不動”等情況。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多數老撾人沒有電話,找人及對號困難。多次由于溝通不暢,影響項目部工作安排,延誤施工生產。同時,由于文化教育落后,許多老撾人不懂文字,在人員報到登記、安全技術交底、規章制度傳達等工作方面也存在相應困難。
老撾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活壓力較小,老撾人“愛玩”、“隨性”等屬性突出,有夜間喝“beer lao”、唱歌、跳舞等娛樂習慣。他們習慣周結工資,一旦工資不能及時拿到,大部分老撾人就會“撂挑子”,與中國人月結工資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存儲觀念淡薄,經常預支工資,并存在“拿錢走人”的現象。因人員流動性較大,項目部未給老撾勞工辦理銀行卡,通過發放現金形式結算工資。項目部對老撾人實行編號管理,編號已到“166”,但現有勞工97人,且經歷了三次人員“大換血”,致使辦公室及勞工部忙于招聘、解聘,以上都增加了項目部人力、財力投入。
老撾人屬于農耕社會,物質欲望較低,工作觀念淡薄,不太適應強制性管理方式。老撾屬于佛教國家,宗教節日多,老撾人宗教觀念強,經常請假休假。尤其是罐車司機等不可替代性崗位,特別影響現場施工生產。在生活習慣方面,老撾人洗澡后習慣披著毛巾走動,不喜歡穿鞋子,跟中國人產生多次碰撞。老撾人愛吃“臭魚醬”、“魚露”等味道較重的本土食物,以及生食、糯米等,無法適應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現場施工實施過程中,中國管理人員習慣放開嗓子大聲交流,但老撾人認為聲音太大或者語氣太重將是很大的問題。由于不同的風俗習慣和交流方式,中國勞工與老撾勞工產生過不同程度的摩擦與矛盾。
2018年8月-9月,老中公司、中鐵二局臨時組建的“阿速坡”救援搶險隊在修建救援通道橋梁期間,招募了大量當地老撾勞工,并形成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雨季過后,萬象制梁場恢復施工生產,被臨時雇用修建“阿速坡”救援橋梁的災區居民,受邀或主動到萬象制梁場從事生產工作。隨著施工生產的不斷推進,以及項目在本地良好群眾關系的拓展,用工渠道逐漸豐富起來,基本滿足了現場需求。
海外項目的挑戰除當地經濟、自然等環境外,更多地來源于社會、文化背景。因此,在公司外派人員時,優先選用擁有海外項目工作經驗的人員,可以提高團隊整體適應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1.外派人員的選拔。在公司范圍內選拔適應能力強,交流能力好,領悟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適當外聘具有相似工作經驗的社會人才。
2.外派人員的行前培訓。在施工調查期間,公司相關部門要參與了解當地市場條件、法律法規、社會環境、風土人情等,對計劃外派人員進行行前教育培訓。
3.勞務公司的選擇。選擇具有海外工程項目施工經驗的勞務公司,將國內國外市場進行對比。同時,挑選具有中國企業工作經驗的老撾人。
外籍勞工素質“良莠不齊”,但也存在當地“精英人才”。項目必須要實現“本土化”管理,通過培養選拔優秀的老撾管理人員等途徑,實現“以外管外”。
1.建立激勵機制。注意各工班、工點表現突出的外籍勞工,擇優選拔培養,提高工資待遇,轉化為“技能型”+“管理型”的外籍勞工,負責帶領一批老撾人進行工序作業。
2.當地“鄉紳文化”氛圍較重,村長在老撾人中具有較強號召力、說服力。項目部與阿速坡省救援橋梁周邊村長取得聯系與信任,公開簽訂用工協議。一旦出現各類問題,及時同村長協調解決。
3.強化紀律意識。建立工班早點名、項目早點名制度,老撾翻譯輪流值班,對外籍勞工分點或集中進行日常管理辦法等宣貫。對違規違紀的外籍勞工,進行停工處罰等,一經開除絕不錄用。與此同時,不斷拓寬人員渠道,避免現場人員缺失。
1.針對人員進出頻繁,流動性較大,建立外籍勞工試用制度,規定基本薪酬,試用期過后提高到正常薪酬。同時,梁場按照需求統一調配人員,避免各工點人員飽和或不足,培養各工序工點外籍勞動人才,提高勞動利用率。
2.針對工資周結,要求工班每天打考勤。一旦出現沒有及時周結工資,而出現老撾人不上班的情況下。優先發給堅持上班的老撾人,規勸不上班的人上班后,再發工資。以此建立待遇信任感,將老撾人工資發放逐步轉變為月結。
3.項目部專門收集各工序視頻、圖片資料,針對進場老撾人集中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此外,面對加班等臨時性工作安排,安排翻譯進行提前溝通。
通過各種方式及活動,加強中國員工和老撾員工交流,提供雙方彼此認同感、包容度,促進兩國在風俗習慣、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
1.加強外事培訓。在項目部開展全員、全覆蓋的外事培訓,加強中國員工對老撾法律法規、風俗人情的了解和認識,提高項目部整體的包容力與和諧度。
2.人員“對號入座”。對外籍勞工進行編號管理,對每名外籍勞工音譯名字。同時,將外籍勞工集中安排宿舍,進行集中管理。
3.堅持“以人為本”。為老撾員工特地提供老撾飯菜,并專門外聘老撾后勤人員。宿舍配備高低床、空調等,對勞工隊伍“一視同仁”。同時,為老撾勞工提供娛樂活動場地,豐富業余文化生活。
目前,外籍勞工引進及管理已經逐漸步入正軌,現場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一部分外籍勞工被納入“管理層”。外籍勞工流出率不斷降低,中老勞工關系逐步融洽,且與當地勞務公司、分包商取得了更為密切的聯系,現場施工生產得到了重要保障。根據老撾勞動和社會福利部規定,中老鐵路勞工使用情況應為老撾勞工60%,外籍勞工40%。但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外籍勞工管理任重而道遠,萬象制梁場為海外工程項目隊伍管理提供管理經驗與借鑒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