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萍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提出“在今后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要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痹诃h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一矛盾命題上,習總書記這一指示給出了明確答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考慮,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習總書記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鮮明的闡述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
長江經濟帶涉及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生態保護關乎后代子孫的健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長江綿延6300公里,為經濟發展提供“黃金水道”,同時長江流域的防洪、通航、發電等綜合效益為長江經濟帶的作出巨大貢獻,其貢獻是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實基礎。因此,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長江生態安全,驅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創新升級,是永續中華民族母親河生命力的根本,是保障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2018年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召開長江經濟發展專題座談會,明確提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5種關系;在會議召開前,習總書記視察了宜昌、荊州、岳陽等沿線城市考察企業轉型升級、化工企業搬遷、污染治理、航道整治和濕地修復等方面的情況。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從另一層面講,全面修復長江生態也是在補齊環境保護的短板。同時,總書記明確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不僅僅是沿江各地黨委和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要加快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格局,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三峽集團作為承擔特殊使命而成立中央企業,新時代將承擔長江大保護的牽頭職責,形成各方參與的長江大環保事業格局,“實現長江水質根本性轉變的目標”。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綠色金融是指能產生良好環境效益進而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綠色金融涵蓋綠色信貸、證券市場、綠色基金、PPP和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在做好長江大保護工作中需要用好綠色金融工具,并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參與進來,從而補齊政府環保預算投資的缺口資金。
從整個環保行業看,我國環保產業的增速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速和一般工業增速,并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環保產業發展速度快,行業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二是環??萍?、技術不斷進步,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環保企業的市場化機制基本確立。
同時,生態環境部近日出臺了《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指出未來環保行業的缺口資金和投資需求非常巨大。作為政策性導向驅動的環保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15~20%的高增長速度。宏觀上,我國環保產業呈現大市場、大項目和大需求趨勢,環保資本領域正處在大并購、大整合的時代。尤其是“水十條”等落地生效,PPP模式區域環境整治等政策出臺,極力推進了資本市場活力。
長江大保護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時以城鎮污水治理為切入點,逐步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全方位開展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清潔能源替代等工作。目前,一批污水治理PPP項目已經落地,已落實簽約投資200億元,年內計劃達到300億元。為了項目實施有資金保障,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應運而生,這支基金主要用于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保障長江大保護的資金需求。此外,還專門針對長江大保護項目設立的長江大保護專項基金,每年籌集約50億元。
由此可見,長江大保護的業務高度切合綠色金融所包含的項目,同時巨額資金需求也為綠色金融業務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試驗田和空間。長江大保護綠色健康發展需要綠色金融的支持,綠色金融的改革探索也需要長江大保護的業務平臺,可謂二者優勢天然互補。
長江大保護項目眾多,前景廣闊,長江污染治理難度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和智力資源。面對長江大保護的巨大市場,綠色金融在迎合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窗口期可結合具體實際優化和推出適合環保行業的金融工具,在環境保護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進一步發揮綠色金融和資本在資源配置作用。[1]現階段,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尚顯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
綠色金融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善。在我國法律體系構架下,存在部分領域只有部門的貴重制度,執行過程中強制性略顯不足,對金融市場的約束力較小,力度較低,使得金融機構在進行相關綠色金融業務是承擔較大風險,呈現無法律保護狀態。[2]
綠色金融的概念尚待明確。2015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了綠色金融工作小組編寫的《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一書,綠色金融的概念走向公眾。但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各方主體不同,利益出發點差異較大,甚至中央和地方、市場和政府同樣存在較大利益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綠色金融的概念和定位、如何實施等拿捏不定。
金融機構水平層次不齊,尚待成熟。從事綠色金融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專業的服務機構進行系統管理,既要具備環保知識、也有有金融知識的儲備。鑒于我國目前綠色金融在探索中成長,市場服務機構相對缺乏和專業人員不足等實際,直接阻礙了綠色金融的長遠發展。
綠色金融產品相對單一。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入綠色金融概念的時間相對較晚,同時在綠色金融產品開發上速度也較慢。雖然國內出現了如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綠色保險和綠色債券等產品,但仍然沒有跳出傳統金融產品圈,所覆蓋的范圍相對較窄,難以深度覆蓋綠色經濟發展下的巨大需求。
目前已實施的長江大保護污水治理項目主要采用引入社會資本的PPP模式,探索性建立了長江綠色發展基金。未來可見,在污染治理的投融資、工程建設和運維中,BOT、TOT或者運維外包、這邊租賃等商業模式將不斷應用。長江大環保的發展模式必將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特征。誠然,任何的商業模式都離不開金融,要做好長江大保護事業需要運用綠色金融工具,開發市場活力和引入社會資本,補充政府環保財政投資預算不足,進而實現產業鏈條中的結構優化和資源配置。因此,有必要在長江大保護事業中探索綠色金融發展的長效機制。
完善金融制度,制定綠色金融政策。政府要切實履行好職能管理職能,要將法律制度納入到行政管理軌道上來;在完善金融制度、制定金融政策的同時整合法律相關政策、制度,到達審批流程合法合規,管理制度合情合理。[3]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長江大保護事業廣闊,需要各種專業人才,構建高效綠色金融體系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在人才引進、儲備上,要進一步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合理使用人才,發揮每個人的專業特長和主觀能動性。在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除了需要金融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非常重要。項管和金融兼顧的復合型人才是長江大環保事業最緊缺的人才,有了復合型人才的注入,綠色金融才能可持續發展。
創新開發綠色金融產品。目前綠色金融產品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鏈條,下一步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不斷提高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性。特別是開發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廢污染方面有關的金融產品,以資本市場帶動環保產業發展。
推進科技金融建設。綠色金融理念逐漸被大眾廣泛接受,但由于其復雜而龐大的體系,要形成完整金融體系和評價標準只能依靠金融科技。當然,在以這種方式為金融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會誘發新的風險。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手段在環保金融領域應用帶來非常大的便利,數據的高獲得性和流通性使金融評估中綠色項目更加易于識別,信息追蹤、獲取和資金監管更加便捷。長江大環保項目可利用科技金融全過程地與資金匹配關聯。
我國目前綠色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是金融體制機制問題。現有國情決定了我們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發轉向綠色金融是不太現實的,必須要平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金融體系。在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作用的同時,釋放市場活力,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綠色金融長效機制;以政府的綠色激勵,引導市場參與主體提升環保水平的內源動力,將資本引向長江大環保產業大聯盟的治理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