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
一旦貨物到達進口國時的市場行情由暢轉滯,出現價格下跌,勢必影響買方支付貨款的積極性。進口方可能會以貨物品質差、包裝不良、數量不足或有其他供貨商所報價格更低為由要求給予降價,并有意拒付或承兌,甚至承兌到期后仍拒絕付款,導致貨物壓倉、壓港,出口商因此變得非常被動。
進口商信用風險主要在于,一方面,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倒閉,或者資金周轉不靈,資金不足,無法支付進口所需貨款。另一方面是道德風險。進口商借口出口方交付貨物的數量、品質、包裝、交貨時間與買賣合同的規定不符,拒絕按約定付款,或要求降低價格,甚至要求索賠。
首先,進口國政府輪替、國內局勢變化如戰爭、騷亂、罷工等政治風險,都可能會對進口商對外支付造成影響;其次,進口商所在國家保護本國產品或消費者,像需申領“進口許可證”或類似特別證明的商品,進口商若一直未取得這類文件,在貨物到港、單據到達或付款期滿時,貨物會被禁止進口或被處罰;再次,進口國若實行外匯管制,進口商很可能不能及時申請到足夠的外匯來按時付款提貨;最后,進口國出臺新的政策,如實施新的外匯管理辦法,未收匯的貨款政府不予供匯。這樣,進口商如要付款就定會在匯率方面蒙受損失,其會要求出口商給予價格優惠或拒絕履行付款義務。除此之外,進口國如果發布針對出口國的敵對性新法案、有關海關管理和檢驗的新規定都可能對進口手續帶來影響。
由于出口商自己產生的風險主要有:第一,托收方式選用不當產生風險。采用遠期付款交單時,盡管出口商可控制貨物,但付款交單的時間比較長,風險會比即期付款交單大。而承兌交單方式下,進口商對遠期匯票進行承兌后即可取得貨運單據來提貨,出口商面臨的風險更大。第二,貿易術語選用不當產生風險。在采用F組術語、CFR、CPT的條件下,出口商不負責保險,如果貨物在被提貨前有損而遭到拒付,會貨款兩失;即便進口商已經為其辦理了保險,但保險單被進口商所擁有,出口商仍須通過進口商來找保險公司進行索賠,極其被動。第三,不熟悉進口國海關相關規定而產生風險。如巴基斯坦、敘利亞等國的海關有如下規定,必須由進口商來辦理進口商品的退運,這使得貨物被托收方式下無理拒絕付款的進口商所掌握,若其不去對貨物辦理退運,海關就會將貨物存放于公倉,最終被拍賣,而原收貨人有優先購買權。第四,不熟悉進口國銀行的托收慣例而產生風險。某些地區、國家的銀行存在一些特殊規定和做法,比如拉美地區的銀行,將遠期付款交單作為承兌交單來處理是它們的習慣,進口商可以直接提貨,無需付款,然后隱匿。當出口商試圖通過訴訟來挽回損失時,代收行會以此處理方式是慣例為由推卸責任。第五,不熟悉跟單托收流程,聽由進口商任意指定代收行而產生風險,如若代收行資信不佳,出口商會面臨收匯風險。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在進口商信用風險中,信息不對稱尤為突出。從事國際貿易交易的企業雙方地理位置普遍相隔較遠,貨物的流轉與手續處理流程的周期相應較長。貿易雙方都會受此影響,最終甚至會導致結匯環節問題和索賠糾紛的出現。
出口商與進口商之間所有操作都是通過單據,出口商發貨后制作單據通過交單來完成他的責任;進口商通過對單據進行付款和承兌來完成整筆業務,但委托行和托收行沒有審單的義務。另外,出口商采用D/P遠期付款交單的方式,而有時代收行在進口商對遠期匯票承兌后就將單據釋放給進口商,在未付貨款的情況下,進口商就可憑借單據提貨。代收行這樣的操作,使出口商在未收回貨款時就喪失了貨權,若進口商信譽不佳,出口商很有可能錢貨兩空。
托收屬于商業信用。在交易前,出口商應當事先經由網絡、銀行、專業咨詢公司和國外商會、我國駐外商務機構等多方途徑調查客戶資信,包括以往的經營作風、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對于不同進口商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其授信額度。日常業務往來的時候,應注重考察客戶并做好記錄。出口商還應該謹慎對待曾經違約或不按時付款,以及借口要求對其降價的進口商。
在了解買方資信情況后,出口商還應當妥善細致地制定其授信額度,控制成交的金額和交貨的進度。有些出口合同金額較大,對此可以分批裝運,而且在時間上,每一批次需要有一定間隔,原則上一批貨物從發出到收回貨款的這段時間時間最為合適,這樣一來,即使遭受損失,也能將其控制在較少范圍內。
出口商必須熟悉進口國的有關政策規定。若該國實施進口管制,發貨前應確認進口商是否已經獲得有關法定部門的進口許可證或類似證明文件;若該國實行外匯管制,應確認進口商是否已經取得相關外匯額度或所需的相關證明文件。否則,不宜貿然發貨。同時,透徹了解各國海關的規定,以免在進口商拒絕付款收貨時,不能對貨物及時進行處理而被當地海關壓倉拍賣。
另外,出口商還應了解進口國銀行的習慣做法。跟單托收業務中,對于即期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的操作、雙方各自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各當事人通常沒有爭議,但在遠期付款交單方式下,存在較大分歧。有些國家的銀行習慣上把D/P遠期改作D/A處理。針對此情況,在采用遠期付款交單方式時,必須格外慎重,及時咨詢當地托收銀行有關細節和風險。
可將托收和其他結算方式結合使用以確保收匯安全。第一,將預付款與托收結合使用。賣方在收取一定預付款后發送貨物,余額采取D/P即期方式收匯。若進口商沒有去銀行付款贖單,出口商可將貨物運回,已收取的預付款基本可以支付來回所需承擔的運費、保險費、和其它相關損失費用;出口商也可以對貨物進行降價轉售。除此之外,由于進口商預付了貨款,一定程度上遭受牽制,其拒絕履行合同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第二,將信用證與托收結合使用。一筆貨款以信用證結算一部分,剩余的部分采用托收方式。這種做法雖然托收部分仍存在一定風險,但由于部分信用證有所保證,能夠保障出口商的收匯安全。第三,將備用信用證與跟單托收結合使用。當進口商拒付跟單托收項下的貨款時,出口商可憑借備用信用證,利用開證行的保證追回貨款。
不要由進口商任意指定代收行,而是應當交由托收行選擇,將其在付款地的聯行或者關系較密切、資信狀況良好的銀行作為代收行,以防止由于代收行的擅自放單行為或不規范的操作給出口商帶來損失。此外,出口商也可事先在進口地安排代理人,如果有不付款或不承兌的情況發生,代理人可辦理貨物的存倉、轉售和運輸等相關事宜。
跟單托收的貿易術語的選擇上,出口商應盡量爭取以CIF 或CIP價達簽訂合同,并自己來辦理保險,從而有效保障自身利益。即使貨物在中途有所損毀,遭到進口商拒付,出口商仍可持相關單據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
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日趨加深,國際貿易飛速發展,國際結算方式也隨之逐漸發生變化,跟單托收的結算方式越來越普遍地被使用。出口商在力求擴大對外出口時,要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時刻保持警惕,但是也不能因為對風險的畏懼而喪失出口的機會。只要出口商熟悉托收統一規則,做好了解客戶及交易的基礎工作,謹慎行事,采取事先和事后風險防范措施,出口托收的風險還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