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甜琦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居民收入來源范圍廣泛從而使得收入大幅度提高,收入結構更加多樣化,極大的提升了生活水平。由于收入來源的方式增多,以往在2011年《個人所得稅法》采用的分類稅制,將個人不同性質的所得分為11類,分別扣除不同費用,以不同稅率課稅,這樣的稅制會使得收入相同來源不同的納稅人上繳不同的稅負,不利于稅收公平,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步,我國經濟水平上了一層新臺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總體上實現了小康。然而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各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凸顯。以往的“一刀切”式基本減除費用的扣除方法,顯然不再合適。我國個人收入差距大,家庭所得稅稅負結構不合理, 稅負處于明顯不平衡發展狀況。
2018年中美貿易戰悄然打響,國際形勢不穩定因素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在此情況下要著力于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從作為直接稅的個人所得稅開始入手,讓中國國民可以直接獲得的可支配收入實現增長,或許是中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務實之舉。此次個稅改革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惠及數量龐大的中低收入群體,為擴大內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勢頭。
想要在中國分好財富的蛋糕,光在提高起征點上下的功夫是徒勞的。一方面,要做好國家財政收入與個人經濟收入之間的天平,把納稅人的錢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人民的普惠,比收稅更為重要;另一方面,要發揮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真正落實貧富差距的縮小、促進社會公平。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也需要科學合理的確定,過低語過高的起征點都將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2011年分類稅制,將個人不同性質的所得分為11類,分別扣除不同費用,以不同稅率征稅。所產生的問題便是會使得相同收入的不同納稅人由于所得稅的來源不同,而承擔不同的稅負,不能保證稅負的公平分配。在新個稅改革后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一個納稅人如果既有工資薪金所得又有勞動報酬所得,那么年終績可將兩項所得合并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進行納稅申報。不同所得來源合并計算納稅,能夠較好地體現個人收入的合理負擔,使得稅負分配更為公平。
根據新修訂的個稅法,目前個人應納所得稅額,在扣除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以及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的基礎上,繼續扣除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及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例如子女教育可以按每年1.2萬元標準扣除,大病醫療支出自負醫藥費超過1.5萬元的部分,可以在每年六萬元的限額內扣除,住房貸款利息可按每月1000元定額扣除等。新增的專項扣除切實考慮了個人在不同社會責任的擔負下產生的生活成本,使得稅收更為人性化。而且考慮到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效減少地區差異,強化了稅收的調節作用。
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免征額,由3500元調整為5000元。由于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往3500元免征額,顯然已不適應經濟的發展。從居民工資水平的提升,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通貨膨脹來看,合理的提高起征點才更加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新起征點數額依據城鎮居民的人均基本消費支出水平、勞動力負擔系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三個主要數據測算得出。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就業者,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約為每月3900元,根據推算2018年,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約為每月4200元。所以可以看出5000元的起征點不僅覆蓋了人均消費支出,而且體現了一定的前瞻性。
新個稅法規定的綜合所得適用稅率與之前工資薪金稅率范圍3%~45%相一致,不同的是拓寬了3%、10%、20%三個檔的級距,25%稅率的級距有縮小,30%、35%、45%三個檔的級距不變。稅率的級距變化主要集中在低稅率的三個檔上,目的是為了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壓力,對于中高收入者,并沒有做太多的調整。從我國近些年來的基尼系數來看,我國社會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個稅中規定的最高45%的稅率決定著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該稅率越高,越有利于社會收入分配公平。符合本次稅改的主導思想,為中低收入者減稅,降低生活成本,提高消費能力。
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物價上漲,新個稅改革是在緩解國民稅收壓力的基礎上讓利于民,讓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實施專項扣除項目的增多以及提高起征點的措施是國家為了實現擴大中等收入居民群體,確保工薪階層收入有所提高的重要表現。如此讓利于民才能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進社會公平,經濟的發展才會更有動力。
從新個稅改革中可以看到國家側重于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進行稅收的減免,而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方面也正是當前制約我國擴大內需,阻礙民生改善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個稅減免才能“把錢用在刀刃上”,納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納稅減免申報,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避免造成“教條主義”“一刀切”的片面決策。
當前我國的消費增長乏力,拉動內需增長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的消費結構并不合理,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分化嚴重,收入差距較大。新個稅改革通過提高免征額和增加專項扣除項目進行減稅,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效應更加明顯,對于中產階級帶來更多的利好,對于全社會消費水平提高有積極作用。同時可以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緩解相關家庭的支出壓力,使得個稅的負擔更加合理化。通過減少稅費直接增加可支配收入,刺激居民消費。
新個稅改革為了加強稅收的調節作用,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以往的個稅改革中低收入階層是納稅的主力軍,但實際上其生活負擔卻比較重。新個稅改革利用稅收政策有效的進行貧富差距的調節,而不是單純的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此次的新個稅改革更能有效的補足經濟發展短板,調整消費結構,最大限度的施惠于民,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新個稅改革中的亮點一方面在于將個人所得稅改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通過政策和技術手段的配合,將高收入人群納入征管重點,減少分類征收中的稅收漏洞,實現重點人群個人所得稅應收盡收。另一方面通過對納稅人所得實施綜合計征,年度申報,家庭扣除的方式,可以區別同等收入水平但不同家庭負擔的納稅人,更好地體現稅收公平原則。避免出現高收入者少納稅,中低收入者多納稅的逆向收入調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