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芹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極大便捷性的同時,也給高校教師的教育方式帶來新一輪的變革。本文將結合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針對金融與經濟方向學生的培養方案,探討在 《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過程以及改革帶來的啟示。
《國際金融學》是我校經濟學院學生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主要從貨幣的角度,闡述內部均衡條件下如何實現外部平衡的一門學科。長期以來,《國際金融學》的講授主要采用的是純講授的方式,這種模式并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企業對專業性金融人才的需求,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目標。鑒于此,基于我校新的本科生教學培養方案內容,《國際金融學》課堂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國際金融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同時由于信息更新較快,學習該課程需要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等相關課程做理論基礎。一方面對老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對學生的經濟學基礎課程要求也很高;但是,目前我校老師對該課程的學術造詣也很難達到要求,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學習自我要求也開始降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國際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往往會偏向基礎知識和簡單知識,忽略理論基礎,很難進行更深入的教學。如果不能很好的將課程內各知識點融會貫通,并用來解釋國際金融現象,教和學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都會比較薄弱。
《國際金融學》的知識體系對理論知識和實踐基礎要求很高,比如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匯率的計算、匯率的決定和影響、國際金融危機的解析等,都要學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進行應用分析。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多而且很難,學生參與程度很低,基本上一個學期,都是老師一個人從前到后的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與度,主動思考能力都很薄弱。
教學效果考核應該是多方位的體現學生的成長,既能體現學生從基礎知識理解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時事的解釋能力也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目前我校主要采用70%考試成績加 30%的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以考試為主,學生大多等著期末考試前的復習,機械的記憶,以通過考試不掛科為核心目標,不利于學生對整個課程體系的理解和應用,難以促使學生真正的獲得知識。同時也無法科學的衡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包括學生課堂內的表現和課堂外的自主學習情況。
雖然我校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有對實踐課時的設置,但實踐教室的稀缺性,導致實踐課時的課堂效果大大打折。甚至,最后整個學期都是老師一個人純理論講授,基本不涉及實踐操作。但是隨著“00 后”逐漸跨入大學,年輕人接收新事物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均較強,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學這門操作性更強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應將課程安排的更生動、更具操作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功能。
要讓《國際金融學》課堂教學適應我校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還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同時還要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考創新能力并提升綜合素質,最終為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礎。
在教材選用,大綱的編寫方面注重應用型。課堂講義PPT內容版面設計上突出重點,適當插入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生動教學過程。修訂考核方式,將平時成績比重提高,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比 50%,但必須明確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將課堂提問、課內討論、小組發表、課后作業甚至課程論文等納入到平時成績的考核范疇,再賦予相應的權重,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的衡量學生在整門課的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學習能力,以體現其理解應用分析和創新的能力。
一堂課除了講授以外,盡可能的多采用課堂提問導入教學、課堂討論加深理解、反轉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以及協作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在實踐課程中,除了讓學生在模擬軟件上自己操作外,豐富課堂形式,請從業人員開展講座,并加強監管。可請外匯從業人員進行講座,講解外匯知識和國際金融風險,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國際金融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和風險性。
任課教師除了認真備課,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之外,還應該多參加培訓進行學習交流,參加名師講座,多學習國際金融前沿,參與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及國際金融相關主題的科研項目,參與外匯實踐交易等。最終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操作水平,以提高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