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珺淇(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當前,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轉型不盡人意,主要有以下內容:轉型中的矛盾明顯,服務業的改進需要再適當斟酌;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傳統型產業發展快、耗能過大;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不強。這些情況導致了本國產業結構改變比較慢,使其更加明顯。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產業結構的轉變正被視為全球價值創造鏈的轉變。事實證明,本國的多數產業在價值鏈的位置都比較低,增加值相對有些低。因此,如何適時轉變本國的產業結構,使其比之前優秀,提高其現代水平,應該會是本國必須面對的主要挑戰。
產業的發展以勞動者數量為基礎,如何從勞動者數量中得到收益的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學界內部各種人士討論的重點問題。人口紅利是指勞動者占總人口的大部分,其對社會福利系統的依賴程度沒有那么高,為國家和社會去的進步提供了有益的基礎,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是銀行收入高、民間投資活躍、GDP 提高的快。人口作為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國家綜合進步和工業結構變化方面占據著主導的地位。然而,蔡昉在文章里寫到,隨著勞動者結構的改變,人口的歲數構成將隨之產生改變,從適宜工作年齡人口的主導型結構到年長人口的主導型結構,每年的撫養率預計將從下降到上升,這意味著傳統的從勞動力中得到利益的做法即將退出歷史,這是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看法。因此,在這個時候,一方面,本國的發展正在品嘗著前些年蕭條帶來的后果,經濟進步依然如故;另一方面,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漸下降,老年人與窮人交叉部分逐漸上升的趨勢也在逐漸形成。為了面對這一不好局面,政府使用了加速一二三產業轉型的方法,培養我們獨立自主的特色,構建能長久和有發展的產業結構。因此,本文將關注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運用人口結構的內容來研究它們兩者的關聯,闡釋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原理,并找到相應的方法來改變后者,為本國的經濟前景提出有用的意見。
人口使產業結構變化發生的方法反映這樣一個事實:人口結構通過改變和調整國內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來促進產業的發展,并鼓勵產業結構調整和結構和增長現代化。人口作為一個關鍵要素,人口的數目決定能工作的人的數量、每個人分配的資本數量和供給潛力。在人口和物資的均衡方面,太多的人口將把不多的本國資源轉變為食物和衣服,以完成人們的生存需求。結果,一方面,其他資源的供應減少;另一方面,務農人員向其他地區的流動速度減緩,攔阻了工業進展升級的步伐。因此,根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水平,保持適當的人口增長率和提高人口素質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影響。
產業調整對人口結構的反作用大部分顯現在人口結構對上述結構的成果上。產業結構變化需要合適的勞作條件,而勞動條件主要是勞動人員的素質。因此,要實現產業結構轉型的目標,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資本,這就需要政府、公司和私人投資于公共教育所需的人力資本。與此同時,只有當產業進步并累積了更多的本錢,它才可以投資于人力資本。隨著本國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工業服務業產業的崛起,我國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此時,需要優秀的勞動力來進行更加高度發達的產業結構轉型。因此,這些年來,本國對科教的投入越來越大。從投入的費用來看,我國的教育花費從1992 年的867億元到2018年的46135億元,這意味著公共教育投資正在逐步變多。
隨著行業數據的進一步增加,將從需要工作人員數量多的產業向投入資金多和科技發展好的產業變化,從而限制工作人員數量,縮減簡單勞動者的數目,提高高級勞動力的使用,并對工作人員提出了具備更嚴格的相關教育和教育背景的要求。在從資金比工作人員投入多的產業向科技水平發展好的產業變化的期間,物質資本需求較少,技術資本需求較多,這增加了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高級技術人才的經營管理能力的需求,有利于增加精通各種各樣專業的綜合型人才。此時,特別重要的是要注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優化素質結構,從而全面改善人口的教育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的途徑包括知識和技術帶來的技術資本含量的提高以及智力、知識和創新的直接利用和勞動質量的全面提高。這些都需要相應的勞動力供給來支持。只有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才能獲得相應的人力資本,使智力和創造力在生產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多具有科技含量、收益比較大的產品。因此,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要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人口教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討論了本國人口與產業結構轉型二者的聯系,并從人口的視角進行了剖析。在本文的分析之上,首先在人口、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特征開始了學理上的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確認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得出了相應的結論。
首先,通過對我國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特征的分析得知,現階段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向老齡化發展的進程中,地區間人口的布局不均衡,人口教育結構仍需改善,從勞動者數量中獲得的收益也馬上消失。與此同時,正處于不斷進步和提高的道路上的本國產業整體水平不行,產業結構仍要向“三二一”模式改進,生產鏈里面下層的地位需要向上面進行攀升。
其次,在對人口、產業結構直接的彼此關聯進行道理研究后,可以得出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是相互產生因果的結論。人口結構的各種變化,即人口數量、師資水平和地區之間的流動,都制約著產業結構的發展,促進或抑制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的調整也會產生人口結構的厘革,使人口結構的變化轉向更加匹配產業前進的道路。
根據之前對人口、產業之間的聯系的討論,我們可以就以下三點給出政策和意見,以加速人口、產業結構調整,更加促進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均衡進步。
(1)改良產業結構的布局,并考慮到地區和地區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改良的均衡道路。根據本文結論,本國人口和產業結構調整里面的對稱條件正居于不平衡的現狀。為了解決區域間不平衡的情況,我們必須根據地方優勢和資源優勢,調整和優化區域間產業結構,完善和改良地區與地區的產業,促進地區間人口、產業結構的均衡進步。尤其是隨著工作人員工資的穩中有升,東南部份應該逐漸將需要工作人員多的行業向中西地方進行搬遷,因為中西部地區的工作人員更加充足。而東南部粉則專注于服務、科技內容和利潤率更高的行業,以促進中、東地區產業的平衡進步。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促進西部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教育發展,因此西方地區在發展科技產業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東部地區的當地政府應該鼓勵該地區的大學和公司開發在西部地區的資源和市場,這不僅促進了資本和技術轉移,而且推動了該地的人才流動,促進了區域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二者的均衡和諧。
(2)改進調整人口的指導機制,推動人口結構的改變,并更加提高人口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過去,本國處于人口紅利時期,工作人員的供給充足,促使我國需要勞動力數量多的產業快速進步,從而推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隨著我國不再從人口紅利中獲益,產業發展正面臨著困境。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有秩序地調整人口政策,促進新生兒的增長,并逐漸減少人口不平衡的負面影響;而另一面,我們必需采取正確的立場來領會和處理老齡化問題,關注老齡化人員的發展,提高60 歲以上人們的自給能力,減少分布不平衡的影響。
(3)加快服務業積極進展,使其在促進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轉變方面的方式完全實現。一方面,有許多不同類別的第三產業包括勞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可以在不同的就業水平上吸納過剩勞動力。第三產業在生產能力方面比其他行業有明顯的優勢。在同樣的投入下,服務業所需要的工作人員比第二產業的勞動力還多。因此,第三產業在改變產業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相比之下第三產業對資源的需求比較低,尤其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現代化產業,而且先進的第三產業也是發達實體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逐步成長,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演化,我們必須積極發展現代化產業,不斷擴大服務業的規模,改善第三產業的現狀,提高第三產業在結構方面的作用。全面貫徹落實四大戰略。
根據上面的意見和措施,從人口方面來看,我們可以找到一條通往將來產業結構轉型的道路,將人口作為本國工業未來前途的基礎。一方面,人口結構的改變是其內部四大組成部分的變化。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是決定勞動者數量以及可以工作人數的主要因素,也是人口轉型的基礎。而人口的區域結構在一定水平上映現出了農村向城市轉變的程度,并可以促進人口結構的轉變。師資結構是人口結構優化的重中之重,可以增加工作人員的技能,增加人才資本。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人口結構來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布局,促進產業價值鏈升級,最終促進產業整體升級。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人口結構來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布局,促進產業價值鏈升級,最終促進產業整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