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業內人士6 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人民幣國際化服務實體經濟”分論壇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放松管制的進程。監管部門應根據企業訴求進一步優化政策流程,完善人民幣跨境結算政策,盡快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產生更多樣板,便于進一步復制推廣到全國。
人民幣國際化成績顯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表示,回顧近十年,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09年到2011 年為起步階段,特征是政策驅動。第二個階段,從2012 年到2015 年,重要特征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出現時間表,給投資者以穩定預期。第三個階段,從2016 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常態期,匯改力度加大,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霍穎勵說,回顧十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最大特點是金融市場開放更多推動了人民幣跨境使用。金融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是相互推動的過程,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購買人民幣定價的金融資產。
談到人民幣國際化前景,霍穎勵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放松管制的進程。作為監管部門,只能是把限制取消,在公平條件下讓企業切實得到好處。“過去10 年,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中,監管部門最大程度地簡化政策障礙,優化政策流程,降低機構特別是企業不斷跑銀行、跑監管部門的成本。我們會根據企業訴求在簡化流程方面做更大努力。”霍穎勵說。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兼CFO 李東輝表示,從企業角度看,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放寬離岸人民幣回流和投資的渠道、領域。這不僅有助于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吸引力,對于國內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也有直接幫助。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