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首博(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Satish Kumar etal.的研究顯示,通常情況下,企業會因為并購活動而產生長期的協同效應,獲得正的超額收益。因為并購成功會給并購企業帶來更多的現金流、業務一般也更加的多元化。肖晗(2014)對以康恩貝并購伊泰藥業為例進行了研究,結論顯示:短期來看,此交易確實為并購方帶來了正收益,但是長期是否會帶來公司業績的提升,還有待觀察。但是還有一些學者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會給并購企業帶來正收益,比如Ramesh, Valk,Vincent研究了富勒收購天山新材料的案例,結果發現,富勒在進行了并購后,其績效指標反而有所下降。蘇小東也運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對中國2008-2009 年間發生的50 多起并購案例進行了財務指標分析,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并購活動都能提升并購企業的財務績效,從短期來看,甚至大部分并購企業的財務績效是有所下降的。
大部分學者認同并購可以提升目標企業財務績效,只是提升的程度有所區別。Manuela,Wilfred S etal(1997)研究了美國三大航空公司的并購事件,結果表明,此次成功的并購顯著改善了目標企業的財務績效。左曉慧(2010)對2009 年發生的近50 件并購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并購雙方的財務績效都有所提升,并購為雙方都帶來了正收益。但是,張洽(2012)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2002-2011 年中國上市公司發生的并購案例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目標企業雖然在短期和長期都取得了一定的超額收益,但是總體的績效并不高。
中國對并購的研究晚于其他西方國家,特別是實證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一是事件研究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比較并購主體并購重組前后的某一段期間內企業的累計超額收益來反應公司的并購績效;二是會計研究法,此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比并購前后的財務指標外變化情況來評價并購的效果。這兩種方法是國際學術界研究公司并購績效的主流方法。
事件研究法是通過研究企業在并購活動前后股票價格的波動情況來衡量企業績效的變化,一般用于評價企業并購的短期財務績效。Frank 等(1989)就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對1955-1985 年間1800多起并購事件進行了研究,發現并購期間,目標公司股東獲得了25%-30%的超常收益。
會計研究法是通過對比并購前后企業財務指標的變化來衡量企業并購前后績效的高低。使用的財務指標主要有每股收益、總資產/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等。國外學者用會計研究法對公司并購績效進行研究主要有:Healy、Runback 等(1992)研究了1982 年前后共5 年期間美國最大的五十家并購案,結果表明并購后公司的資產回報率雖然明顯提高了,但其實經營性現金流并無明顯的增加。
Linn,S.C.等學者研究了不同的支付方式對企業并購績效的不同影響,研究發現,通過現金支付比股票支付的方式能給股東帶來更多的超常收益。但是王萌(2010)研究了2007 年發生并購事件的A 股上市公司的并購績效,對2006-2009 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在并購短期內股票支付方式可以帶來較大的超額收益。劉佳音等(2011)對2009 年進行并購交易的上市公司進行了考察,也得出股票支付比現金支付獲得更高財務績效的結論。
Healy etal.以行業交叉水平為檢驗標準,發現如果行業交叉水平高,則并購績效也更加的出色。蘇玉梅采用因子分析法對81家上市公司的并購活動就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橫向并購績效最佳,混合并購次之,縱向并購效果最差。韓忠雪和程蕾(2010)2003-2008內發生的149 家并購企業進行了考察,發現短期來看多元化并購帶來的市場累計超額收益率比同業并購更高。
通過對企業并購績效領域的國內外文獻進行整理和歸納,發現國內外學者已經對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財務績效、企業并購財務績效的評價方法、企業并購財務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元化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在并購績效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法大致以事件研究法與會計研究法為基礎,差異并不大,但就結論而言,并購到底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并購理論中的核心也是基礎問題卻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