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晴
線上朋輩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高靈活度和高互動性的教學,但由于學生自律性差,教學過程過于散漫,很難有效做到鞏固和反饋課堂教學。但傳統的課堂存在諸多限制,導致溝通交流較少,線上朋輩教育可以主要針對該問題,利用線上朋輩教育的高靈活度和高互動性,彌補高等教育中老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空白。
在APP 運行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用戶,一般每周進行兩次線上教學,時間主要為學習日的晚上以及周末的下午,由于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日課程較滿,而其對業余活動的安排,使他們并不是很愿意在周六日花費太多時間在學習上。同時一些用戶反饋,雖然這種朋輩教學并不枯燥,互動性很強,但是學習了一天之后,再找個學姐學長聊學習難免還是會乏味,而周六日進行線上學習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怕自己一個人學不下去,需要一個人帶著。
而根據另一些用戶反饋,選擇在下自習后學習,是因為自主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能與學長學姐隨時交流,可以更好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但是根據作為講師的高年級學生反饋,在晚上學習的學生通常注意力不夠集中,兩個人閑聊的時間比較久,并不如周六日學習的效果好。故此我們設想出了一種可行方案:以班級為單位,在低年級自習時間,進行高年級班級與低年級班級定向線上教育。以降低靈活度為代價,但確保了有規劃的教學活動,同時也完整保留了互動性強這一優勢,更好地貼合了高等教育。首先就時間上,根據反饋結果,自習時間這個選擇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有些學校或者院系會強制要求低年級學生自習,而在該時間段內他們還有固定的自習時間和教室,而自習并不應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看書,它本身的目的是留給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時間,將朋輩線上教育安排在這個時間點,能保證學習的積極性,并且由于其高互動性,也避免了自習的枯燥,提高了自習質量。
相較于傳統的高等教育資源,朋輩線上教育的教育資源質量難以保證,但它的長處在于教育資源的活用,這恰是現行高等教育所不足的。現行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培養優質教師和加強學校硬件設施之上,但是學生教學設施的利用率依舊較低,對于所授知識的接受度以及利用性也存在問題。故此應利用朋輩線上教育,建立學生學習網絡,打破傳統課堂與學習時間的限制,做到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通。
通過APP 的運行,成功建立了小規模線上學習小組,開展了線上意語角活動,但由于APP 本身推廣范圍以及人數限制,未建立大范圍學習小組。大學提倡獨立自主學習,但是卻對學習成果缺乏反饋,通過線上學習小組,達到教育資源的循環,以互相檢驗的方式,實現最大利用率,破除了考試的限制。并且以高年級優秀學生為組長,通過定時組織小組討論,可以及時了解小組內各個成員知識的了解情況,打破了以往的學習小組只能局限在課堂之上這一大短板。由于媒介是網絡,學習小組不再局限于班而是擴大到院系,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而老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僅僅為監督管理多個小組,并不直接參與小組討論,保證朋輩教育的互動性。通過學習網絡的互相反饋,及時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并打破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認識新的學習伙伴,小組成員也可以互相影響,使良好學習氛圍的在學習網絡中傳播。
近年來由于考研、考級需求量的增多,大學生的教育投資直線上升,導致各類良莠不齊的考研、考試機構層出不窮,存在市場亂象,致使一部分大學生的教育投資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浪費了時間和金錢。線上朋輩教育,雖不能規范現有大學高等教育市場,但是可以規范化大學生的教育投資理念,使其教育投資更加慎重,并且能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
根據APP 調研階段的調查問卷,無論是與就業相關的考級還是考研,所有學生都認為有必要投入一定資金在學習上,但是問及計劃和預算時,大部分被調查者無法給出明確答復,而其中有超過半數的注冊用戶,咨詢過教師資格證、導游證等其它非語言類專業的考證或考級,而作為講師的高年級學生表示,許多證他們也不清楚有沒有用,每個學生都是本著“技多不壓身”的原則,選擇去考取一些額外的等級證書或者資格證,除去考試費用不談,部分學生甚至會為此參加相關培訓,但是他們并不能確定是否有必要。
通過上文中建立的學習網絡,特設不同的考級、考研小組,可以有針對性的對于考級等問題進行答復,并且可以通過返聘考研成功學生的方式,進行一部分培訓,成本遠低于校外培訓機構
現行線上朋輩教育仍存在許多短板,如難以把控的松散化教學,這是朋輩化教學勢必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因老師也是學生,所以沒有真正的老師所具有的權威性和責任心,以至于聊天與教學的分界線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可以達成雙方默認的妥協。另一方面,對于如何篩選合適的學生做講師也同樣是一個問題。對此應嚴格限制線上朋輩教育的時間,40 到45 分鐘的標準課堂時間最佳,力圖營造出“雙方都沒感覺到累,課就已經結束了”的效果,以此保證教學質量。
線上朋輩教學與高等教育融合,需要學校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學生學習網絡的建立這一點。雖然線上朋輩教育也存在諸多不好改善的缺陷,但是作為輔佐高等教育的一環,對于解決傳統高等教育模式僵化這一大弊病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及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