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紅
1783 年,司湯達生于法國格勒諾布爾,少年時代的司湯達非常崇敬拿破侖,并多次隨拿破侖的大軍征戰歐洲。他的代表作有《阿爾芒斯》、《紅與黑》、《帕爾馬修道院》,《紅與黑》作為其重要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于連的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個人主義英雄形象。
《紅與黑》中的主人公于連出生在一個小城的木匠家庭,從小與自私的木匠父親和兩個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的關懷。他自己體弱瘦小,但卻聰明而勤奮喜歡讀書,他最喜歡讀的拿破侖的《圣埃倫島回憶錄》,可以說這本書形成了他早期對社會的認識。他非常崇拜拿破侖,崇拜英雄。他憑借出色的才識和超強的記憶力,而自命不凡又矜持高傲,他認為人應該有尊嚴,有平等追求自由,公平競爭的權利。于連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在他內心深處,自尊心受到打擊是比肉體傷害更為嚴重的。比如:有一天他與市長夫人在花園喝茶的時候,不小心碰了一下市長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了回去。夫人的動作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映,但對于于連而言,他則認為市長夫人瞧不起他,他想:“無論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經過很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下定決心,把市長夫人的手抓住了。市長夫人抽回手動作在他看來,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從這點不難看出于連強烈的自尊心和自卑的心理。
于連骨子里帶著自卑和敏感,無論是在市長格雷爾家作家庭教師時還是在德拉穆爾府作秘書期間,于連都是在自尊與自卑的糾纏之中做事。他總覺得大家瞧不起他,這點讓他惶惶不安,自卑而敏感,始終在自卑和自尊中游走。
于連雖然出身低微,但他不像想父親和兩個哥哥一樣碌碌無為,不甘心做一個木匠。天資聰穎的他努力讀書,希望通過知識來反抗命運。后來通過自身的努力他躋身上流社會的圈子,卻沒有認同貴族們的觀點和言論。一方面他蔑視權貴,內心沒有對貴族的畏懼。另一方面,為了發展他不得不從事枯燥無味的神職工作,他努力的記著那些圣經里的句子,只為得到神父的贊揚和貴族們的歡心。他表面上呈現出虔誠的基督徒的樣子,內心確是不相信的,甚至是抵觸的。但即使他鄙視教會的愚陋,但他最終還是向教會妥協,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獲得他夢寐以求的金錢地位和財富,才能出人頭地。他作為一個追求平等的青年,他是仇視富人的,但他對他所鄙視的雷納市長卻畢恭畢敬,生怕說錯話做錯事。
在入世中于連始終充斥著妥協和反抗的選擇與交織。但在他槍殺市長夫人被抓捕入獄后,他選擇不再妥協了,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直面死亡,他寧愿帶著赤子之心赴死,也不愿茍活于這個令他厭惡的世上。
于連是一個理智的人但又是一個易沖動的人。他在躋身上流社會之前竭力克制自己,在貴族面前倒背如流基督的經文,來博得市長和夫人們的歡心。他一步一步的向社會上層爬的過程中,理智的認識到只有借助與馬蒂爾德的婚姻,才能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豐厚的物質財富。但在于連與馬蒂爾德即將成婚時,市長夫人寫信告發了于連,這讓于連功虧一簣。他非常憤怒,沖動之下,他不顧自己的身份,寧愿被抓也要槍殺了市長夫人,刺殺失敗后,他既擔心憂慮又驚喜市長夫人沒有死。他想到以前和市長夫人的種種,為自己的行為懊悔和反思。于連在法庭審判中拒絕上訴。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最后保持了理智,他知道上流社會希望通過懲罰他來打擊一個階級的年輕人,讓以他為代表的這一階級的年輕人灰心喪氣。
主人公于連是一個真實的而又愛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個時代不服命運的安排,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階級跨越的一代。現在雖然時代變了,但這種社會意識仍然在延續,當今青年人奮力拼搏希望實現提高發展的現象不斷上演。《紅與黑》所傳達的訴求正是平等追求自由、公平的理想。“紅”是一條光明之路,是一條個人拼搏的奮斗之路;而“黑”是一種非正常的路,甚至是一條不擇手段的路。選擇“黑”則陷入黑暗,走向滅亡。于連最后以一種悲劇性的結局來為這一階層發聲。
我們年輕一代讀《紅與黑》應當汲取于連身上真實,勇敢,拼搏向上的精神品質,同時又要引以為戒。于連最終走向滅亡的結局既是那個時代造成的,也是他自己的性格導致的。他想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階級跨越,進入上流社會的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在前進的過程中過于自我,逐漸喪失了初心,結局令人唏噓。我們在個人奮斗過程中要摒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方式,避免沖動而走向極端。要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新時代里鼎力奮斗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