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教育為國家提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對推動社會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更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不斷變革發展過程中,國際教育與人才培養的互動已經成為全球性話題。畢竟,一個國家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國際教育互動來改善大學人才培養水平,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走向國際,借助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改善自身教育弊端,實現教育共贏。在我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之下,國際教育交流人才培養面臨著良好局面,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國際教育和我國的人才教育碰撞出的火花使我們不得忽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另外,國際教育交流與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話題,需要足夠的時間與實踐檢驗。首先,良好互動是雙方的第一選擇。雙方需要達成平等溝通、合理交流的共識,才能不斷完善合作教育體系。其次,再根據兩者各自的目標與計劃進行分析與探索,形成穩定、持續、長久可操作的互動合作關系,從而實現雙方教育的互利共贏。經過分析整理,從具體的實踐結果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互動方式。
高等人才是各國教育階段中重點培養的目標。大學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機構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加強國際教育互動就要突出大學的教育地位,發展大學國際合作方式,提高教育合作質量與水平。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國際化也能為大學輸入新鮮血液,共享教育資源,完善教育體系,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整體教育質量。我國積極推進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已與43 個國家與地區簽署協定,長期進行教育合作,互相承認學歷學位,并大力提供國家政策支持,促進教育科研交流,打造平等交流的互動平臺,以求實現互利共贏。現在的人才培養一般會通過中外合資辦學、人才教育或者專業性學生、教師的交流互換等方式來進行。為保證國際教育交流人才培養的順利進行,需要合作雙方達到學歷學位認同的共識,給予學生個性化發展、自主創新的空間,開拓國際視野,豐富知識體系,積累經驗知識,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并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多年來,我國在國際教育交流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成果。中外合資辦學已經成為大學人才教育較為普遍的方式。據資料顯示,我國已有577 所中外合資的辦學項目,其占比可達到21%。在“985”“211”這樣的全國重點高校中,中外合資項目也已達到16%。對于數量更多的普通本科與高職學校來說,中外合資項目更加占據大部分比例,其全部項目有498 個,占到總量的84%。通過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我國高校的中外合資項目數量龐大,對國際教育交流人才培養產生著巨大推動作用。
國際教育的合作需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在不影響本國主權與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達到優勢互補。各國對教育資源的需求一般都是通過有償的方式獲取,用以進行前沿科研、醫學或者其他研究,實現教育資源的利用最大化。而教育的供方則由此獲取經濟利益,或者通過教育資源的交換來為本國服務,教育市場由此形成。市場需要按照價值規律調整,教育資源的供需雙方都要遵守價值規律。供方根據教育服務市場需要投入資源,調整經營模式,改善營銷策略,實現教育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化。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與自然人存在等都是符合當今教育市場的經營模式。而教育市場的服務也是多變的,會根據不同形式的國際教育合作方式進行調整。就我國來說,還是以中外合資項目為主,共1979 個,其中教育部審核通過的有930 個。中外合資學校的學生約55 萬,占全日制高校學生的1.4%。我國目前已向社會輸送了150 多萬中外合資學校畢業生,為國際教育的交流與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人才。
國際教育交流人才培養是現今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我國教育“走出去”就要不斷改革創新,構建公平合理的機構合作平臺,以此來推動國際教育合作的進行。當然,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國家合作的國際關系之上。國際交往與溝通應站在理性的角度,如今的新自由主義思潮深化了國際關系的內涵,為調和國際交流中的諸多矛盾提供了理性要求。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精神文化深深烙印在我國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孔子學院,傳播傳統優秀的教育思想,更將漢語推向國際教育平臺,推廣漢語使用范圍,彰顯我國漢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是我國積極打造文化品牌的表現,更是國家“軟實力”的彰顯,其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證明構建國際教育平臺的必要性。在世界各地修建孔子學院,借助“公共外交”方式,傳播中華文化,讓中國文化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展現在世界面前。再依靠“一帶一路”的影響,將孔子學院的內容進一步豐富,不斷進行內在建設,從而達到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