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宇
近年來我國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均倡導教學改革,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課程標準。這一系列教育改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學方式和手段上的改進,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多個方面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樣也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如何將信息技術更深入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當前學術研究中的熱門話題。如果能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相結合,不僅大大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避免了個別化學實驗帶來的危險,還能夠提高化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效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已經十分成熟,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在小組范圍內進行探究,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加強了學習效果。學生們固定的在小組內討論知識,能互相借鑒彼此的學習方法,共同提高學習效率。而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我們有機會讓合作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更進一層。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上的限制,讓學生們可以在課下也能夠實現彼此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能夠為小組學習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為小組學習提供的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化學知識成為了可能。
化學探究性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實驗探究和查閱資料是探究性學習的兩個主要學習方法,而信息技術能夠在這兩方面給予合作學習很大的便利。比如在初中化學新教材中有一節是關于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探究,教師可以在簡單介紹一些相關的化學鍵的基礎知識和名詞之后要求學生按小組探究各種化學鍵以及分子間作用力在物質中的具體體現。由于互聯網上的資料紛雜,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們推薦一些專門的化學學習資料的網站。在探究過程中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資料,在總結探究成果的時候依然可以用信息技術來增強合作學習的趣味性。在探究總結階段讓每個學習小組拿出具體的探究成果,引導學生吸收消化探究到的知識點,保證探究性學習的質量。比如可以讓每個小組制作關于本次探究過程的幻燈片,還可以讓小組成員在課堂上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物質的化學鍵的例子,分析幾種分子間作用力之間的區別。
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消除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這就為化學課堂的擴展帶來了便利。首先,信息技術擴展了化學小組實驗教學內容。考慮到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小組實驗內容中只能安排一些操作簡單,危險系數極低的實驗。對那些操作十分復雜,儀器十分精密,或者用料成本相當高的化學實驗只能由老師來演示,甚至只是依靠教材圖片來進行講解。在引入信息技術之后,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甚至是比較先進的智能交互設備更直觀的觀察這些學生難以接觸到的化學實驗。其次,信息技術還在時間上擴展了化學合作學習。有很多社交軟件專門針對學生群體開發了交流討論的模塊,便于學生們在課下時間也較便捷的進行學習上的交流和合作學習,還有的軟件認真考慮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出了家校聯系模塊和師生交流模塊,對教師發布任務,學生上交作業等情況都做了線上處理,真正擴展了課堂空間。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些信息技術工具,使其妥善的為化學教學服務。
傳統教學中雖然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但是關于合作學習的探究過程以及探究效果的記錄分析還做的不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忽視了記錄分析合作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紙質檔案的建立與維護成本都比較高。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相關文件記錄到計算機信息系統中,還要記錄每個小組成員對彼此的評價以及教師評語,這樣可以便于分析每個學生的成長情況,也方便教師改進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一些學校認識到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應用價值,走在了現代教育的前列,在實際教學中有多個方面都應用到了信息技術。比如課堂上的多媒體課件,化學實驗視頻,還有課下的學習任務發布平臺等等。但是要知道,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讓學生真正觀察到實驗現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息技術的應用切不可喧賓奪主。就化學實驗而言,要盡可能多的安排小組實際操作,對個別危險性較高的實驗再利用信息技術來彌補會比較好。
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是應用到初中化學課堂上是較先進的教學方式,但是同樣也要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兩面性,要謹記化學教學的本意,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希望一線教師能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重要應用價值,對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小組合作學習做出積極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