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連
摘要:推進“兩海兩綠 ”是鹽城貫徹省委“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的現實路徑,也是“三市”戰略的必然拓展,更是構筑長遠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針對大豐區小海鎮接軌上海的現狀與存在問題,依托地方特色優勢,推進接軌長三角、融入大上海的步伐。
關鍵詞:發揮;小海;接軌
中國共產黨鹽城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市委書記戴源對“兩海兩綠”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說:“兩海兩綠”就是“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推進“兩海兩綠 ”是鹽城貫徹省委“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的現實路徑,也是“三市”戰略的必然拓展,更是構筑長遠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
“兩海兩綠”發展路徑提出后,得到全市各界的積極踐行,也為小海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為更好地讓“兩海兩綠”在小海“生根開花”,綜合招商、考察、調研、研討等交流成果與小海鎮域經濟發展特色,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提出背景
中國共產黨鹽城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六次全會提出,鹽城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潛力在沿海,充分發揮鹽城對外開放的沿海區位優勢,以開放元素激活沿海動能,將“空間大”的資源稟賦變成“發展強”的現實優勢,努力把鹽城沿海建設成為聚集高端要素、參與高端競爭的開放引領區,打造東部沿海發展質量高、活力強的藍色經濟增長極。
中國共產黨鹽城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六次全會提出,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鹽城與上海地緣相近,經濟相融,人文相親。要通過學習上海,服務上海,聯通上海,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而融入全球產業鏈,提升城市能級,努力把鹽城建設成為北上海“飛地經濟”示范區和上海科創成果轉化基地、上海生態旅游康養基地、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中國共產黨鹽城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六次全會提出,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添綠、調綠、變綠”,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產業選擇、路徑抉擇的根本遵循,從根本上擺脫粗放式投入、跟隨式發展的傳統模式,努力將鹽城黃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等“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二、現狀思考
小海鎮地處大豐區南部,總面積124平方公里,總人口近5萬人,下轄13個村、2個居委會。設有1個工業紡織產業園區、1個高效農業園區。
(一)開放沿海前景廣闊
351省道建成,小海至沿海高速入口僅有10分鐘車程,等226省道建成,小海至大豐港碼頭僅有30分鐘車程。隨著水陸交通體系的完善,小海地理位置優勢日趨凸顯,彌補了之前地處內陸的位置缺陷。
一直以來,沿海開發都是我區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加快沿海崛起,會讓我區在區域競爭中實現新的跨越。我區瞄準“中國東部沿海重要樞紐港”的目標定位,持續提升港口綜合能級,加快二期散雜貨碼頭擴建開放驗收,加快15萬噸級深水航道、集裝箱物流中心等建設。沿海開發前景廣闊。在此背景下,小海必須要搶抓機遇,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努力承接沿海開發相關配套項目,激活鎮域經濟發展活力。
(二)接軌上海時不可待
查閱資料后發現,上海外移產業逐漸呈現分化趨勢,對外轉移項目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集中在具備空間布局能力、自主創新實力、價值鏈延伸要求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行業或企業,以汽車、精品鋼材等行業為代表;一類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環境損耗型產業,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紡織業、小鋼鐵、小化工、鉛蓄電池等行業為代表。
小海工業園區已形成以紡織產業為主導,將抓住上海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引進紡織業、制造業等相關產業,拉長紡織產業鏈條,做強工業經濟。
“農旅經濟排頭兵”是小海今年的一個發展定位,小海現有農業園區一個,已經與上海光明集團等大型農企進行跟蹤洽談,深挖農業合作項目,做強現代農業。同時,與上海賽倫公司積極對接,致力發展溫泉項目,激活小海溫泉文化底蘊。
(三)綠色發展蓄勢待發
“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思考與堅實貫徹,是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鹽城認識”和有效手段。
小海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已進入試運營階段;與鑫藍環保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協議書,實現工業園區環保項目零的突破。小海深知環保產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牢固樹立生態環保理念,努力招引高質量的重大項目,尋求環保項目新的更大突破。
三、瓶頸難題
盡管小海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取得一定成績,但反思現狀,各種問題凸顯。
(一)智力支撐不足
企業缺乏提升技術交流平臺,科技創新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轉化不足,技改擴能工作進度不快。各版塊人才短缺,專業對口人才不多,人才激勵政策吸引力不強,人才發展機遇、空間有限,存在現有人才流失、新進人才短缺的狀況。
(二)存在發展短板
長期以來,小海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迅猛,農業發展相對薄弱,旅游業發展缺失。雖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但卻沒有有效激活。
(三)畝均效益不高
園區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工業園區紡織產業產能依舊較為落后,畝均效益不高,與我區畝均效益7萬元的標準存在一定差距。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單一,依然局限于規模種植,缺少蔬菜深加工項目,農業附加值不高。
四、解決方案
2019年,小海牢固樹立“強鎮、養民、特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努力把古鎮小海打造成大豐“改革開放的南大門,農旅經濟的排頭兵,特色產業的集聚地,百姓頤養的幸福鎮”,努力在“兩海兩綠”實踐中打造“小海樣板”、塑造小海特色。
(一)科學布局,因勢利導,做強改革開放南大門
精準謀篇布局,統籌經濟發展,兼顧特色打造,邁好新時期調整發展新步伐。完善總規。做好全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調整編制,完善鎮產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園區發展規劃。做強“兩園”,以紡織產業為主導做特工業園區,以高效設施農業為主導、觀光農業為支撐,做好農業園區。做美“兩線”,做美旅游路線,實現小海旅游版塊零的突破和快速集聚,做美交通路線,完成226省道、351省道、希望大道兩側拆遷和綠化、亮化工程。
(二)規模經營,市場運作,爭當農旅經濟排頭兵
打造“個、十、百、千、萬”農旅工程,即1個葡萄串旅游鏈:含括溫泉、鎮海寺、田園采摘、馬場、垂釣中心5個旅游節點的旅游鏈。10里路老小海河風光帶:以老小海河為中軸的10里路旅游觀光帶。100公頃精準扶貧示范湖:把廢棄取土坑改造成“小海鎮高質量發展扶貧示范湖”。1000畝迷你溫泉森林公園組團:市場化打造全長2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的“小海南”溫泉森林公園組團。10000畝現代農業園:每年新發展1萬畝現代農業。
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每年流轉土地1萬畝以上,強化農業招商,實現規模發展。特色化開發旅游資源。在做好總體旅游規劃,高品質系統謀劃森林公園的同時,立即著手小溫泉、小垂釣、小木屋、小影院、小采摘、小馬場等節點的建設、改造、提升,先行具備功能,逐步整合提高。標準化發展民宿經濟。開發利用民宿旅游資源,探索農事體驗、農業觀光、休閑度假、鄉土風情、健康養生、親子陪伴等“民宿+”模式,以實現標準化管理運營、個性化服務定位、差異化旅游感官的民宿經濟發展目標。
(三)聚焦項目,強力招商,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地
以紡織產業為主導做大做特做強園區,以機械制造產業為支撐提質增效,以食品加工產業為補充服務農旅。強力招商接軌上海。主攻化纖紡織、機械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做好項目信息的跟蹤、篩選,不斷完善產業鏈。優化服務重點工程。推進工業污水處理廠、通裕天燃氣項目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創新項目服務方式,確保項目早投產、早達效。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鼓勵企業提升創新力與競爭力,推進園區等級創建,尋求在機械制造量的擴大和智能制造零的突破。
(四)突出重點,統籌鎮村,建設百姓頤養幸福鎮
實現一頭抓經營大戶帶領致富,一頭抓少數農戶精準脫貧,中間是大多數百姓幸福頤養的“啞鈴模式”。持續發力康居工程。加大海團村集中居住點建設力度,發揮示范效應。新規劃2個集中居住點,出臺激勵政策,做好宣傳發動,吸引更多農戶入住。創新富民脫貧舉措。以土地流轉為抓手,發揮知名企業、大戶能人作用,讓更多的資本、技術、市場、管理作用在土地上。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建設管護好高質量發展扶貧示范湖、扶貧示范林,發揮扶貧項目作用,努力實現多渠道扶貧脫貧。建設幸福美好家園。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農路農橋建設。強化“雙違”整治,推進集鎮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提升集鎮面貌。加大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力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便居民生活。
參考文獻:
[1]車俊.全省域全方位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J].政策瞭望,2019(07).
[2]李娜,郁鴻勝,宗傳宏.加快上海服務長三角 促進區域一體化[J].經濟研究導刊,2009(24).
[3]李菲.聚焦高質量 聚力一體化發展[J].政策瞭望,2019(05).
[4]徐根興.鹽城與上海深度融合的思考[J].黨政論壇,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