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急需新的方法和手段,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方法。文章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行討論,分析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的困境,并從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的輿情治理、誠信治理和大V的道德治理三個維度去分析和研究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路徑。
【關 ?鍵 ?詞】區塊鏈技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
【作者單位】何廣壽,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本研究成果受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區域實踐研究中心重點基地資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0.025
一、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馬克思共同體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這里的共同體是真正的共同體,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意味著在共同體中,共同體成員之間不存在服從、依附、支配和奴役關系,他們彼此之間是平等和自由的關系,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約束自我,能夠理智地處理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共同體成員是共同、共在、共存、共通于同一空間的。馬克思共同體是自由人經過理性選擇而共同構建起來的共同體,共同體的運作是依靠每個人的贊同所產生的權威人來協調公共事務。共同體尊重成員的差異,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幫助又可以完善每個人。從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分析來看,共同體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所構成的結構的制約。
網絡能否成為共同體呢?雖然網絡是超地域的、無中心無邊界的全球一體化空間,具有個性化、虛擬性的特點,但是為了維護正常網絡秩序,保證網絡共享、共榮,信息傳輸順暢、誠信,防欺騙和捏造,保護網絡成員的共同利益,網絡可以成為一個共同體。
在網絡誕生初期,并不存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說法。受到技術的限制,網民一般只是用網絡處理個人事宜,如瀏覽網頁信息、發送電子郵件等。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計算機網絡,于是逐漸出現諸如論壇、貼吧等網上互動平臺,也即人們常說的網絡社區。
美國學者霍華德·瑞恩高德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虛擬社區:電子疆域的家園》中指出,虛擬社區是指網絡中相當多的人展開長時期的討論而出現的一種社會聚合,他們之間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在電腦空間里形成人際關系網絡[2]。這里所說的社區,主要是指經討論而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社區。所謂網絡社區,是指互聯網某個區域里,共同活動的群體聚集交流的虛擬區域。在這里,網民用觀點和意見進行互動,尋求自我認同[3]。隨著網民需求的不斷提升,網民在網絡上開展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并基于共同目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特殊需要等形成相對穩定的關系群體,同時形成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網絡共同體”顧名思義,是指網絡與網民共同合成的產物,是網民在網絡上基于主觀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所結成的一種團體或組織[4]。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的理解,主要是從網民共同特征去解讀。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各國應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動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開創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助力”[5]。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要基于利益認同和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做到平等尊重,開放共享,安全有序。
從上述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界定,我們認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應當包含以下基本含義。
第—,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一定數量人群的網絡行動在網絡上持續的、穩固的集合,而不是某種偶然的、暫時的集合。
第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作為人們網絡行動的集合,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某種共同的因素,如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興趣、相互的期待等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隨著人們網絡行動方式的不斷多樣化,網絡社會生活的范圍和深度也在不斷擴展,簡單的電子郵件、文件傳送、網絡討論、在線聊天和網上瀏覽等行為,顯然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在有別于現實社會的網絡社會中尋求一種豐富多彩而又具人情味的群體生活需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網絡命運共同體的實質就在于:一方面,它是人們網絡行動的集合,人們在網絡社會中所要實現的目標、情感、興趣和期待等,均依賴于其現實的網絡社會行動;另一方面,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成員只有通過網絡行動,才能實現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各種需求,并在客觀上把自己與外在更為宏觀的網絡社會結構有秩序地、有意義地連接在一起。正如埃瑟·戴森(Dyson Esther)所指出的那樣,隨著網絡“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化、越來越令人窒息,公共生活越來越罕見,人們也越來越渴望社區能夠提供友情和安全”[6]。
二、 關于區塊鏈技術與網絡道德治理
雖然許多國內外著作都提及或論述了“道德治理”的相關內容,如羅國杰、夏偉東主編的《以德治國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景楓等著的《中國治理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獻出版社,2012)等,但對區塊鏈技術在網絡道德治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區塊鏈技術在網絡謠言治理方面的研究——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新聞平臺,展現區塊鏈技術在打擊網絡謠言方面的可行性。憑借分布式儲存、難篡改、去中心化等手段,區塊鏈技術不僅為建立網絡征信系統提供了新思路,還為治理網絡謠言和重構網絡信任提供了全新途徑(馬強,2018)。研究提出將區塊鏈技術用于網絡謠言處置的設想,通過區塊鏈公共賬本和加密簽名特性,實現信息可溯源機制,使造謠者無法隱藏,達到遏制傳播、事后證偽的目的(程志,2018)。
二是區塊鏈技術在網絡輿情治理方面的研究——將信息傳播理論、區塊鏈理論和網絡輿情信息傳播相結合,提出區塊鏈環境下的網絡輿情信息傳播概念模型,充實了區塊鏈技術在輿情領域應用的理論根基(趙丹等,2018)。
三、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的困境
筆者通過對政府、網信辦、宣傳部等部門走訪調研、談話和網絡調查等形式,選取部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情況作為調查個案,從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的輿情治理、誠信治理、大V的道德治理幾個方面開展調查,總結出當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治理的困境:主要是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治理的體制不健全、法律法規相對滯后,治理技術滯后、治理主體責任界定不夠清晰、治理乏力等。原因在于: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所引發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扭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主體道德意識缺失與行為錯位、網絡道德規范滯后,以及制度倫理的缺位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治理方法適應性等。
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區塊鏈具有獨特的匿名性、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根源、透明安全開放等特點,是一個全員參與、維護、存儲、讀取可靠數據的分布式賬本系統,主要包括共識機制、點對點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時間戳、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方法。區塊鏈技術在網絡謠言治理、道德誠信治理、個人信息保護、輿情分析引導、網絡大V治理等領域應用有較強的技術優勢,推動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治理模式創新,實現了治理的精準化、服務化、個性化和定制化。
五、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的輿情治理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輿情具有匯聚的便利性、易爆發性和社會化特性,還具有輿情演化的馬太效應與觀點極端化特性。根據道德輿情傳播特征和規律,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突破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輿情管理瓶頸。首先,提出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輿情信息傳播治理的概念模型,以爬蟲方式獲取steemit數據,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運用Gephi工具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進而針對數據結果展開討論。其次,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輿情大數據中心,遏制虛假輿情傳播,使輿情信息更真實準確,信息價值密度、數據挖掘和分析效率更高。再次,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道德輿情信息追溯機制,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意見領袖的信息進行編碼,對信息傳播生態鏈進行追溯,構建以正能量、主旋律輿情為導向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生態治理系統。
六、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的誠信治理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失信主要表現為造謠、欺詐、侵犯知識產權等,原因是道德失信成本低、認定困難、處置成本高、監控平臺割據等。
治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失信,首先要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信息可溯源機制。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永久保存的特點使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成員的行為在網絡上留下記錄,其分布式賬本機制能確保該記錄防篡改、防抵賴,道德失信者的真實身份將無法隱藏,從而達到事先預防、遏制傳播和提高事后證偽成效的目的。其次,要構建區塊鏈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誠信數據平臺,使平臺可以查驗信息的原創者及信息的真實性,有效遏制道德失信跨平臺流轉和進一步傳播。再次,要構建政府、企業、網民等多元協同的體治理機制,從而實現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誠信的有效治理,為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誠信系統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
七、 區塊鏈技術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的道德治理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具有虛擬性與話語自由性特點,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社會聲譽,其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代表著一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判斷。其道德失范的表現主要有隨意表達觀點、刻意夸大事實、惡意散播謠言等。
針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的道德治理,首先,要依托區塊鏈獨特的技術優勢來揭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道德治理過程的內在規律,通過對網絡大V的上網習慣、言行等進行數據分析,研判其價值偏向與行為特征,得出相應的行為特征、道德失范等方面的情況預判。
其次,要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及時約束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的不良道德行為機制,利用智能語句分析技術對大V的網絡語言進行精準跟蹤分析,并設置一些關鍵詞,如惡意廣告、色情、虛假、造假、詐騙、謠言等詞語進行過濾、提醒、警示,以此來規范大V的文明用語,從網絡源頭根治不良網絡行為,及時糾偏、防患于未然。
再次,要建立區塊鏈技術背景下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教育機制,通過數據分析將與大V相關的不道德言行舉報次數顯示出來,創新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道德教育機制,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文明理性地發表言論,增強網絡道德意識,自覺養成良好的網絡言論習慣。
最后,要構建完善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管理和法規體系,通過多措并舉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V進行有效治理,使其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 stang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ddison-Wesly,New York:1993.
[3]陳瑾. 公民新聞網絡共同體的構建——科尼事件引發的思考[J]. 青年記者,2013(32):68-69.
[4]李斌. 網絡共同體:網絡時代新型的政治參與主體[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4):7.
[5]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5-12-17.
[6][美]埃瑟·戴森. 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 [M]. 胡泳,范海燕,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