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申
開發性PPP作為PPP的創新實踐,連接起政府和社會資本,極大地調動兩者積極性,成為城市發展轉型的引擎及“穩投資”的一把利器,正受到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在中國財政學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開發性PPP論壇”上,200余位專家學者及社會資本代表就PPP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市場實踐進行深入探討。開發性PPP模式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人力開發、產業開發、空間開發深度融合,契合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要,是規范的PPP模式,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和優越性。會上,我國首部開發性PPP模式創新理論研究成果——《開發性PPP概論》正式發布。該書結合開發性PPP模式特點,在預算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議,有助于推動PPP事業高質量發展,并且此書既有理論前沿,又有應用分析,既解決了一些實踐問題,又能夠引起PPP各界的進一步思考。
全書對開發性PPP的中國背景、國際現狀、盈利模式、風險治理、績效考核和資產利用等作出系統分析。首次從理論層面擬定了“開發性PPP”定義,即開發性PPP模式是指:在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政府和社會資本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提供以產業開發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和城市運營等綜合開發服務,社會資本承擔主要管理責任和顯著風險,投資回報原則上來自合作新增財政收入并與績效掛鉤、實現激勵相容,這為開發性PPP項目標準化、體系化推進奠定了基礎。
“開發性PPP課題研究成果的發布,標志著開發性PPP從成功的實踐經驗全面提升到理論高度,是開發性PPP模式在推廣運用上的一個里程碑。”中國財政學會PPP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書峰表示。
實踐是創新的基本途徑、是檢驗創新能力的尺度標準。華夏幸福依托強大的產業發展能力,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開發性PPP模式的領軍者,探索出一條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之路。
華夏幸福踐行為城市導入產業集群方針,基于“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核心原則,充分尊重政府在合作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發揮市場化效應,把“伙伴關系、長期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等公私合作理念融入產業新城的協作開發和建設運營之中,實現1+1>2的效果。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模式即開發性PPP的典型模式。公司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為合作區域頂層設計產業發展方向,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運營產業新城,通過提供一攬子更為有效甚至物超所值的公共服務,形成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的良性循環,提升城市“魅力、吸引力、競爭力、承載力”,助力城市引進高端技術、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
2015年至今,華夏幸福多個產業新城項目獲得政府認可。2015年7月,固安工業園區新型城鎮化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首批PPP項目典型案例;2016年10月,河北固安產業新城及南京溧水產業新城,入選財政部等20部委發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項目;2017年5月,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產業新城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第二批PPP項目典型案例名單;2018年2月,團風、南潯、新鄭產業新城入選財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項目。此外,公司加大產業新城投資,截至三季度末,華夏幸福土地儲備約1109萬平方米(規劃計容建筑面積),較年初增長21%;一至三季度累計取地面積約348萬平方米(土地面積),同比增長72%。
張書峰將開發性PPP模式最大特點概括為“自我造血、激勵相容、增量取酬”的新機制。在新機制下,社會資本負責合作投入,其表現納入相應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達到政府和社會資本目標的高度一致,助力政府和社會資本形成合力、實現雙贏,讓城市“動起來、魅起來、潤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