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霜 袁倩玲 杜玲燕(廣州工商學院)
縱觀全球,灣區經濟代表著如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以創新為本源的灣區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宜居宜業、以人為本和綠色發展理念。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之間的合作為灣區建設的核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的互利合作、協同發展。無論是在經濟規模、產業形態以及對外開放程度上,還是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區域一體化水平上,都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的基礎條件,成為一帶一路具體實施的龍頭。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奮斗,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但是灣區內的制造業多以來料加工的初級加工為主,缺少創新發展技術,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同時由于制造成本的不斷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不斷被削弱,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智能制造業是指采用信息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加快研發過程,實現企業流程協同,生產資料動態配置。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制造業創新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此次,文章研究主要為達到以下研究目的和意義:
(1)了解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大灣區智能制造業在發展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尋找智能制造業未來的發展優勢,提出未來發展的創新性模式,使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制造業改革升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結構優化。
(2)結合國內國際當前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實際情況,探究最適合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業的創新性發展模式,加快大灣區智能制造業的發展。
(3)研究這一項目具有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使粵港澳繁榮穩定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傳統制造業不斷被削弱,依靠人口紅利、政策等因素來帶動的局面面臨改變。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的地區,但由于不同因素的制約,其智能制造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過去灣區制造業主要是要素驅動,但是由于驅動的優勢要素日趨緊縮,勞動力供給減少,租金不斷升高,從而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企業難以實現轉型,仍處于智能制造業的初級階段。此外,灣區內智能制造業在不斷發展,但是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大而不強的局面日益顯。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業大而不強,轉型升級成本高,轉型升級艱巨而緊迫。
目前,大灣區的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急需人才。首先,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領域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和裝備制造的管理人才。其次,灣區內對于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入工作力度不足,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不夠靈活且落實不到位,導致灣區內的智能制造業高端人才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利于智能制造業的建設。
經過長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制造業取得了初步發展,但是由于人口分布、基礎建設和經濟實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業總體呈現發展不均衡,東西岸發展差距大。灣區東岸有香港和深圳兩個國際一流城市作為發展的引擎,加之工業建設的時間長,基礎實施較完善,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程度較西岸的好。同時,創新驅動制造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困境,灣區內的創新資源未能夠共享,合作程度不足,潛在的能力還未激發,導致智能制造業未能形成世界級的企業。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分布不均,限制了區域內部的經濟聯系,東西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系相對薄弱,阻礙了智能制造業的長遠發展。
目前,發達國家高端制造領域中出現了回流的現象,例如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蘋果電腦,日本松下制造企業將洗衣機和微波爐等產品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等等。同時,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突出,從而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因此,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粵港澳大灣區傳統制造業想要加快轉型為智能制造業,需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利用灣區獨有的環境、基礎建設和政策等優勢,實施“互聯網+制造業”的行動,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創新驅動和大數據的結合,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深化發展。同時,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產業鏈上下流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產品的標準與國際化接軌,著力培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促進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的先進智能制造業基地。
粵港澳大灣制造業要想在國際市場取得長遠的成功,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具有高質量和高競爭力的灣區企業,應積極開展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的人力資源。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在存量上能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在增量上能引進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完善人才引進制度。存量與增量同時進行,有利于提高智能制造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不斷提升企業的服務水平,以更大的力度來創增人力資源的質量紅利,建立高端人才團隊。
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平臺為基礎,加快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帶,重點打造深圳、香港、廣州智能制造業創新領頭城市,培育澳門、珠海、江門和中山作為創新增長極,引領大灣區智能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精確定位灣區內11 個城市的功能,其中以香港和廣州為例,利用香港國際化、人才眾多和資金雄厚的特點,為大灣區智能制造業打開國際市場提供方向;而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資源配置的樞紐城市,發揮其政治、基礎建設、信息和人才等優勢,促進灣區內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灣區內城市也要加強交通聯系,統籌和規劃灣區內的交通建設,為灣區內城市的合作與協同奠定良好基礎。灣區內的城市是一個整體,應相互合作,避免同質化,發揮協同效應,促進灣區內智能制造業長遠發展。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工業提質升級,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以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為特征進行優化發展。通過新技術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不斷實現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從而推動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業創新發展。同時深化與世界智能制造業強國的聯系與合作,學習借鑒先進技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拓展智能制造業的資源供給地和市場。
中國香港是國際自由貿易港,廣州、深圳、珠海的部分區域也正在建設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區域空間大,產業騰挪布局彈性大的優勢,積極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在產業、人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加大力度,著力將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打造成自由貿易港,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區域整體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