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虎(中共臨夏州委黨校)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社會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城市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縣級(縣域)經濟作為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點,是社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理解臨夏州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探索出一條適合臨夏州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最終實現全面小康,對臨夏州縣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特別重要意義。
臨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地區和縣域經濟發展,各縣市也從實際出發尋找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不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在“十三五”期間,采取堅持縣域爭先進的策略,重點做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大力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增強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1)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快速增長,能夠滿足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并且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推動力。2018 年,臨夏州縣域的總產值超過255 億元,相比于2010 年的106 億,翻了一番,按可比價算年均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40.02 億元,同比增長4.7%,第二產業51.25 億元,同比增長10.3%,第三產業161.23 億元,同比增長5.9%。
(2)實力增強。全州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效益呈現出同步提升的現象,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總產值超過255 億元,同比增長6.7%、經濟增長速度排名全省第三,工業增長值為16.5 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長速度排名全省第一。與此同時,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7%、增長速度排名全省第一。消費品零售額總計93.88 億元,增長速度排名全省第二。此外,公共預算收入以及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快速增長,增長速度排名全省第一;新增城鎮就業2.3 萬人、超計劃任務2.7%。各級政府財政不斷增加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迅速提升,建立了完善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社會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基本實現了全面覆蓋。
(3)勢頭向好。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2.6:29.7:47.7 調整為2018 年的21.01:25.62:80.56。在農業發展中,堅持以果菜畜牧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這種特色農業的規模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業進一步提高,現代化農業園區正在建設過程中,在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后,全州農業總產值穩定增長??h域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不斷增強,形成了以民族特需品、清真食品、建筑材料以及水利發電為特色的經濟體系,具有鮮明的特色,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形式。與此同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8 年,旅游行業共接待游客超過2098 萬,旅游綜合經濟收入超過96 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87 億元,比上年增長8.1%。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2.34 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52 億元,比上年減少8.08%。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2.49 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為26.77%。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834 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為7.5%。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17 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為9.9%。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5%。
在臨夏州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但是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仍然采用粗放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具有經濟體量不足,人均水平差的缺陷,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全省及全國后列。與此同時,相關產業的規模與層次相對較低,無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城鄉居民的收入無法得到穩定的提升。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基礎設施的建設仍不完善,無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此外,經濟發展與環保工作存在嚴重的沖突。具體表現在:
在臨夏州的各個縣域中,大部分存在嚴重資源的現象,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生產過程的安全性與環保等因素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無法多市場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波動性。
區域經濟的發展會受到自然環境以及經濟基礎的影響,并且思想觀念以及發展戰略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臨夏州各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尤其是各項人均經濟指標排名都在全省和全國30 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末尾。
目前,在臨夏州縣域經濟的發展中,雖然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較多問題,第一產業的實力較弱,第二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而第三產業占據的比例較高,這種產業格局仍然沒有得到改善。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不足,無法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具有顯著的財政經濟特點。具體而言,在目前的產業結構中,農業實力相對較弱,沒有實現產業化發展,并且工業生產的規模有限,技術含量低,資源依賴性強?,F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緩慢、比重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
2018 年,全州城鎮化率36.02%,分別比全省平均47.69%和全國43.37%低11.67、7.35 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偏低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1)以“三變”改革引領農業轉型,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首先,發展規?;氖袌鲋黧w。重視土地的登記工作,明確使用清理,提升發證速度,促進土地流轉速度的提升,通過土地流轉引入更多市場主體,為其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支持種養大戶的發展,提倡家庭農場以及合作社等發展形勢,建立新的發展格局,通過市場主體的引導,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產量。其次,實現多元化發展。加大力度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以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為目標,形成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促進產業鏈的進步延伸,實現價值鏈與增長鏈的擴展。
(2)通過改革創新為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重視體制創新工作。對復雜的行政審批程序進行優化,做好相應的清理、合并等工作,有效的簡化相應程序,為市場主體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不能將市場準入審批作為職能部門的權利。其次,積極進行技術創新。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動傳統行業的發展,實現企業裝備升級與技術改造,對產品進行升級,有效的提高產業鏈價值。
(3)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積極發展旅游、食品等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首先,大力發展旅游首位產業。全面推進賓館設施建設、道路提升改造、節會活動策劃、旅游隊伍培訓、宣傳推介造勢等工作,力爭旅游接待人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2%和23%。二要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等產業。加強經濟開發區建設以及農業科技園的建設,提高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園區產值、做大園區規模。開展跨境電商試點企業培訓和平臺接入工作,鼓勵州內企業走出去擴市場、促銷售,力爭食品生產民族用品加工增加值增長12%。三要大力發展勞務產業。通過勞務產業解決人員就業問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對培訓資源進行整合,提高技能培訓水平,發展技能型勞務產業,提高經濟收入。各縣市要發揮各自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一步明確定位、突出重點,認真謀劃推進縣域主導產業、園區平臺建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和產業鏈式開發,著力在培育主導產業、骨干企業上下功夫,努力做大縣域經濟總量、增強自我發展和支撐脫貧攻堅的內在動力。
(4)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臨夏州是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民族地區,基礎實施相對落后,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這樣更加有利于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更加有利于臨夏人走出去,外地人走進來。同時,進一步完善縣域內交通、通訊、電力設施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
(5)全力補齊人才短板。臨夏州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當中人口素質不是很高,外向型人才不足,人才國際性交往較少,所以,首先要補齊人才短板,培養專業型技術人才,建立完善的經營團隊,發展語言教育機構,形成新型的聯合辦學模式,為優勢產業發展、勞務輸出、對外貿易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6)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積極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對民營企業進行正確的引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意識,提升企業發展活力。為企業提供開放的市場環境,推動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建立完善涉企收費、監督檢查清單制度,嚴格落實產權平等保護法律制度,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