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穎(南陽職業學院)
目前我國的理財市場在不斷的高速發展和完善中,而個人理財業務也在持續提高。但當前依然還存在著專業人才儲備量不足,后續服務不夠到位等問題。而低收入人群階層的資金收入和資金積累情況又及其有限,對于個人理財又有著很大的需求,但自身的理財知識比較匱乏也沒有相關學習的渠道,請理財專家又不太現實。由于以上原因就造成了低收入人群在個人理財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相對較大。
低收入人群的定義目前在全國各地的定義都不太一樣,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體可以分為:第一,參考上一年度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設定。第二,按照家庭比例確定。第三,按照本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的基準定義。第四,綜合多種指標來進行設定[1]。
根據“中等收入階層”全國統一標準計算,即計算出目前城鎮勞動者平均薪資水準的基礎上,利用外推法估算到2020 年勞動者平均工資水準,然后用這個標準做為“中等收入者”下限,上限的確定為根據下限的2.5 倍。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段,國內城鎮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的標準是6-15 萬。[2]按照此類推算方法,我們可以把城鎮工薪勞動者目前收入標準低于3.5 萬以下的,普遍定義為低收入人群。
目前,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年收入在3.5 萬元之內,這就意味著此類人群對于個人理財的要求以平穩最為關鍵。此類群體的理財觀念基本都很傳統,對于理財風險的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在個人理財的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理財風險的出險原因及種類,并且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強防范。按時做好個人理財計劃,把支出和收入做到詳細記錄,除去日常開銷,可以把剩余的資產分成一份或若干份,通過正規的理財平臺和渠道進行合理配置。
我國低收入人群個人理財結構種儲蓄存款占的比例比較高,其他的金融資產相對較少。儲存的方式風險性相對較低,這是其最大的優點,但同樣也存在著保值率低和增值率低的缺點。特別是面對當前通貨膨脹的形勢,儲蓄只能讓個人資產收益不斷的鎖水。另一方面,個人理財構架中高比例的儲蓄也不能滿足不同周期階段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會降低整體生活質量。
隨著資本市場的迅速擴張,低收入人群的金融資產也不斷的往多元化方向發展,個人投資中逐漸出現了股票、基金、期貨等風險性高一點的資產,人們投資意識在不斷的加強。但絕大部分人們對于金融知識比較缺乏,并且沒有受過此方面的知識培訓,對于這些投資理念和信息只靠依賴輿論,基本上都是從眾行為,及大眾模仿。因此前些年的股災給很多家庭和個人都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打亂了家庭及個人生活。此后,人們又重新將儲蓄及國債作為主要投資對象,變得更加小心謹慎。
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受到經濟和社會不同程度的影響,低收入人群在個人理財的規劃和理財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此類人群時刻被各種風險因素包圍著,同時要在理財資金收益及避免風險中尋求平衡。然而任何人都只能在風險承受范圍之內來進行,一旦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限制,就會給自身帶來各種壓力及負擔,不但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質量,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和心理損傷,甚至會給家庭、社交各個方面的生活質量都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個人理財的風險,并進行分析規避,對于低收入人群的理財投資方式和財產的支配上,降低風險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以上外部風險因素,由于其中任何一項而出現了本金的縮水,都算作是本金損失風險。例如在房地產行業進行投資,房產的價格都會收到國家政策和社會經濟的不同程度影響,如出現價格下降,即為購買本金出現損失;投資期貨,由于政治及經濟局勢的不穩定造成本金損失。
即通貨膨脹風險,主要指的投資者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購買固定收益能力的降低,由此帶來此類的風險。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特點是收入少且固定。一旦出現通貨膨脹,此類人群會減少理財投入并且會影響到之前的購買力。如果獲得收益的速度超不過膨脹率,那么個人理財的收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失。
在部分投資的管理方面,是需要花費個人時間和精力的,如果出現管理方法錯誤,就會出現管理風險。例如買股票和期貨,就要花費大量世間精力研究大盤走失;購房租房,就要時刻注意房屋內的維修和使用情況。絕大多數低收入人群都是普通工薪一族,日??臻e時間相對較少,又缺乏專業知識,因此這種風險會比較高[3]。
在生活當中,低收入人群一般都會認為,理財是距離很遙遠的事情,大都認為自己收入微博,并且當前理財風險高,除了儲存基本無“財”可理。但是,“人不理財,財不理人”,因為理財和生活一直都存在著密切關聯,因此善于理財,正確的把握理財技巧,
完全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也是可以實現的。
目前絕大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現狀都是消費大于收入,因此想攢出第一筆理財資金,首先就是對于日常開支的減少,通過減少個人不必要的額外花銷來儲存剩余資金,再把剩余資金進行合理分配理財或投資。例如,低收入人群娛樂方面消費來說,在提高收入前,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穩定為主,切記貪圖短期享受而進行大量揮霍。外出就餐和娛樂的次數都可以減少到最低標準,以保證持續性生活穩定并有資金剩余。
絕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在個人理財規劃上,對于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及積累資金的數目并不明確。因此,“10%法則”比較適合低收入人群理財。假設月收入為2500 元,拿出10%也就是250 元做為存款,一年可獲得3000 元存款。五年就是1.5 萬元進行儲蓄或投資。也許你會說,偶爾有可能有10%的剩余資金,如果每個月或者保持長久存儲有一定難度。因此理財專家指出,低收入人群采用記賬的方法,根據消費和收入項目的羅列,記錄日常生活開銷,從而掌握自己消費程度和資金流動,同時為未來資金規劃做參照。每過一段時間,再對每個月固定金額進行投資或用選定的投資工具,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購買相應可以獲得收益的理財項目。
理財專家一直建議,人們應該重視個人或家庭保險的投資,因為此投資可以有效避免因個人的突發疾病或災禍的出現而對家庭或個人帶來不好的影響。而對于購買保險的費用多少,都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購買保險的必要性更大些,在保險購買種類方面,以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為主,意外險為輔。并且保險方面的消費不超過總收入的10%,若一旦發生不幸,家人或家庭獲得的保險賠付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經濟困難。
目前我國低收入人群還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研究低收入人群個人理財的風險及提供相應理財技巧指導,對于新時期和諧社會的組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只要在風險合理規避的前提下,注意開源節流,仍然可以通過適當的理財方式和技巧將個人財務的安全和財產實現穩定增長,從而打理好自己的錢財,真正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