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奎
在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醫藥衛生界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人民健康的巨大貢獻,其中最為國爭光、令國人驕傲、世界矚目的標志性成就和貢獻:一是我國西學中老前輩屠呦呦先生榮獲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從傳統中藥青蒿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研究成功,不僅是研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及“解釋世界”——精準研究出傳統中藥青蒿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及其提取方法、殺滅瘧原蟲的機制等,確鑿證明和闡釋了中國醫藥學真正是偉大寶庫;而且“改變了世界”——“打破了認為抗虐藥必須具有含氮雜環的傳統看法”,彰顯了毛澤東主席1958年在“關于西學中班批示”提出的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科學論斷的英明,改變了世界對中國醫藥學的認識!為全世界樹立了中西醫結合科研典范。二是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使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均得到法律保障。它們將在中醫藥法保駕護航下,勇往直前,“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駛向為健康中國建設、全人類健康服務及人類醫學發展的前沿。三是首創了中西醫結合醫學新學科,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是新中國開創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中西醫結合及中西醫結合醫學,不但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在世界上首創的為數不多的醫學創新學科之一,而且成為中國首創學科中最有生命力的新興交叉學科之一,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彰顯了新中國學科建設自主創新能力。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中西醫結合醫學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藥學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藥學互相交叉綜合研究、運用中產生的新理論、新方法,研究人體系統結構與功能、人體系統與環境系統(自然與社會)關系等,探索并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1]。該定義是在《中醫藥現代研究》所載的定義基礎上幾經修訂而成[2]。這一定義,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為《中國中西醫結合開拓者》一書寫的“序”中被引用,他在其“序”開篇明義:“中西醫結合醫學在我國已被確立為一門獨立學科”[3]。
1.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先建立中西醫結合學位制度 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即分別設置了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研究生教育制度,并開始招收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研究生。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中西醫結合”設置為一級學科,下設中西醫結合基礎及中西醫結合臨床兩個二級學科[4],陸續招收培養中西醫結合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歷年來,中西醫結合學位授權單位及學科不斷增加。目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批準90個中西醫結合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設55個學科;32個中西醫結合博士學位授權單位,設28個學科,還設有6個中西醫結合博士后流動站。從1998年開始,又設置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教育部在全國確立了6個重點中西醫結合學科:(1)中西醫結合基礎(北京中醫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2)中西醫結合臨床(天津醫科大學、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海軍醫科大學長海醫院)。
1.2 國家技術監督局確立 “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代碼 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GB 13745 學科分類與代碼》確立了“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中醫類二級學科),即把“中西醫結合醫學”列為一個獨立學科,標志著“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誕生與確立。 成為教育體制設立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根據。
2.1 概念體系 中醫學有陰陽、氣血、臟腑、藏象、經絡、正氣、邪氣、辨證論治等概念和概念體系;現代醫學有細菌、病毒、器官、組織、細胞、神經、內分泌、免疫等概念和概念體系;中西醫結合醫學有宏觀辨證、微觀辨證、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潛隱證、病證結合診斷、病證結合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菌毒并治、針刺麻醉等概念和概念體系。它們分別構成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反映出中醫學、西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科學認識。
2.2 診療體系 中西醫結合診斷學,已形成中西醫結合“病征結合”診斷理論與方法,其不同于中醫“病證結合”診斷模式。首先,要運用西醫理論思維與方法,明確診斷西醫“病” 的診斷;然后,以病為綱,以證為目,強調病—證內在相關性前提下,運用中醫理論思維和方法,進行中醫辨證,包括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以及主證、兼證、潛隱證等辨證診斷;最后,形成中西醫結合的“病證結合診斷”。
中西醫結合治療學,則形成了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病證同治、證因同治、疾病不同階段的分期辨證論治、疾病不同病理分型的辨證論治、辨病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針藥(中藥或西藥)結合、推拿按摩與針藥(中藥或西藥)結合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體系。
目前已形成多種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指南、專家共識等,如《冠心病血瘀證診斷標準》《慢性腎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等[5-7]。
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創立,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科研、臨床、教育、 管理等領域不斷深化與醫學科學發展的標志性進展,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為實現毛澤東主席早在1956年就提出的“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一座里程碑。新中國創建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學院、研究院、研究所等,不僅已成為社會需要,而且是構成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的要素。它們持之以恒地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傳承與發展中西醫結合,繪制著中西醫結合宏偉藍圖;每一項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的誕生,都包含著西學中、中學西、中西醫團結合作,共同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美麗動人故事,譜寫著中西醫結合新篇章;表達著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創新性、可能性、必然性的思考;閃爍著中華和合文化及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之光!令全世界對我國開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充滿愿景和希望!
然而,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或“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只是通向未來“新醫學、新藥學”的一個“過渡型”醫學形態或過渡性醫學概念。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建設,將是一個漫長的研究、探索與建設發展歷程。特別是按照習近平主席指出的:“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更好融合”“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等歷史性任務,更是任重道遠。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2000多年前即創立了完整理論體系的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是中華和合文化哺育的結果。從古至今,中醫藥學就是一門開放性醫學體系,與時俱進地不斷吸納外來暨其他民族的醫藥學知識,不斷豐富和創新發展。
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中國的醫藥科技工作者,特別是“西學中”人員,繼承發揚中醫藥學并吸收當代外來醫學(西醫)——現代醫學之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經過長期中西醫結合研究和實踐而創立。中醫藥學與中西醫結合醫學都應當受到珍惜和愛護,并為它們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條件。
60多年的實踐證明,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發展,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在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上,中西醫結合研究是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之一。二者是密切關聯、相依為命,應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和諧發展。
在防治疾病、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事業上,既要充分發揮西醫藥學(現代醫學)優勢,更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學的優勢,而中西醫結合醫學,正是研究如何發揮中、西醫藥學在防治疾病、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的各自優勢,以及其科學應用和方法、原理等,有助于更科學地發揮中、西醫藥2個學科的優勢。因人、因時、因地、因病、因證而異,擇善而從。
《中醫藥法》的頒布和實施,是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上重大里程碑,標志著中國中醫藥事業走向法制化,在《中醫藥法》的保駕護航下,中國的中醫藥事業將更加蓬勃發展。特別是《中醫藥法》有關中西醫結合的條款,如:(1)第一章總則、第三條第三款“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2)第四章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3)第五章第三十八條“國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企業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促進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繼承和創新。”這3項條款,不僅為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標志著“中西醫結合”成為法定概念,在《中醫藥法》重新修訂之前,不能輕易用“中西醫融合”“中西醫匯聚”“中西醫配合”等替代,把“中西醫結合”邊緣化。更表明“促進中西醫結合”“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等成為國家意志,反映了人民意愿,為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撐。
相信,在新時代,有《中醫藥法》的保駕護航,牢記毛澤東主席1956年就提出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初心和使命,立足學科建設[1],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認識職能建設(中西醫結合理論、方法論等建設)、科學實踐職能建設(為中西醫結合醫療、預防、應急、康復、保健、護理、實驗等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和提供新理論、新方法的能力等建設)、知識生產與創新職能建設(“生產知識”包括創造知識,即從無到有的原創知識,以及創新知識,即對原有知識的更新、改造、修正、完善等“推陳出新”的知識。創造和創新是學科發展的永恒動力)、科學預測職能建設(善于總結過去和現在,展望和科學預測學科發展的未來等),定會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自主創新,不斷穩步、健康發展。希望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西醫結合科技工作者,努力為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建設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