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 子
上一期我們聊到書法受眾中的“素人”,書法“素人”是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書法培訓、學習的人,這一期我們來聊聊書法受眾中的另外一批人,這批人與書法“素人”相對,他們具有寬厚的書法學科專業知識、較強的書法專業技能,能夠勝任書法創作、書法理論研究、書法教學以及書法藝術綜合應用,他們是書法學專業學習的人群,從書法專業院校畢業,我們把這類書法受眾稱為“學院派”,筆者屬于這一派系。
從筆者自身經驗來說,當有人問起大學學什么專業,對方聽到說書法專業,如果是完全不了解這個專業的人,往往會有三連問,書法還有專業?這個專業學什么的?畢業出來做什么?那么我們這期就好好回答這三連問。
書法有專業?有,在高等院校里成立的以書法為專業的學科,叫書法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立的呢?1962年8月,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開始準備籌備書法篆刻專業,當時是由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等老先生執教,書法學專業便以此拉開了序幕。據統計,現在全國開設書法學本科的高校有共109所,藝術類院校21所,綜合類院校41所,師范類院校47所,專科院校13所。書法學在近十年的時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多個高校,它是屬于什么性質的專業呢?當高考的千軍萬馬向著高考奔踏而來,有一部分人會選擇走另外一條路,叫藝考。書法學專業屬于藝術類招生專業,需要參加藝考,國家計劃內四年本科。藝考具有偶然性、主觀性,東奔西走,身心俱疲,而后還要參加全國高考統考,相當于是參加兩次高考,不僅專業需要拔得頭籌,文化分一樣不得落下,最后能夠脫穎而出,專業和文化都“上岸”后才能躋身于“學院派”人群。參加過藝考的人都會有感同身受的辛酸感,筆者同感。
“學院派”這一類書法受眾實質上是作為一個工作技能,就業選擇方向去踐行了,我們很清楚一點,高考上大學,選擇的專業基本上是我們往后所要從事的就業方向。所以“學院派”對書法的情感就復雜的多了,熱愛是一方面,學習就業技能是另外一方面,從筆者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熱愛書法,向著走書法藝術家這條路的人是很少的,這種人往往是從小就接觸書法,專業能力強,對書法有藝術的發展眼光,大部分人還是本著學習技能,再加上單純的喜歡而已。
書法專業學的是什么內容?筆者以自身所在書法高校為例,書法專業所涵蓋的學習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專業技法方面,包含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篆刻、國畫等;專業文化方面,包含古代漢語、文字學、書法史、書法理論、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等;再加上高校的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學院派”們在專業技法的學習上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專業文化方面上。藝考生在選擇藝考的道路上,文化就是其薄弱項,很多專業技法能力很強的人文化方面是其短板,這也就存在一個問題,高等院校在開設書法學學科的時候重點該放在哪里?筆者身邊有很多極端例子,技法專業能力強的人想要繼續在書法學道路上深造考研卡在文化線上,技法專業能力一般但文化專業能力強一些的人很順利考上研究生,但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延續著本科階段的學習狀態,碌碌無為,三年后依舊平淡無奇。
書法成為高等院校的專業,選擇這個專業“學院派”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選擇書法專業該如何創造和實現社會價值。
接著上面的思考,最后我們來說說“學院派”的就業問題,也就是三連問的最后一問,學書法畢業出來做什么?以書法為業,書不讀,事不干,天天寫字,當書法家嗎?這就異想天開了,歷史上沒有一個以書法為業成為書法家的,這里多說兩句書法家的基本素養,除了書法技法上的能力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精神氣質、過人的悟性、不同尋常的豐富閱歷,還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缺一不可。
所以“學院派”的培養并不是為了向社會輸送書法家,在不偏離專業的情況下,“學院派”們選擇的就業方向,可以從他們自身的能力和個性分析起:踏實細心,穩重耐心型,可以選擇在博物館、美術館、雜志社、出版社等地方從事校對、編輯這樣的工作;喜歡閱讀,知識豐富型,適合在書店、雜志社和出版社,從事書店店員、編輯、圖書出版等工作;思維清晰,表達能力強型,在中小學、高校、培訓機構從事書法教學工作是最合適的了;善于思考,寫作能力強型,這一類在各大報社、雜志社、網站和文化創意公司等地方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做媒體記者,藝術評論都是不錯的;善于觀察,有較強的執行力者,拍賣公司、畫廊、美術館等單位是有需求的。
“學院派”是書法受眾中一個很特別,而且很龐大的群體,他們有著最專業最傳統的學習方法,他們是推動書法教育、是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