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媛(曲靖市沾益區西平街道文化站)
珠江源頭第一區沾益的漢回彝苗各族人民,在“入滇門戶”的紅土地上創造了璀璨的民族民間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舞蹈雜耍、山歌花燈、雕刻繪畫、編織刺繡等活動項目,彰顯了云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傳播承接的復合型豐富內涵,也展現出珠江源頭特色鮮明的文化魅力。
民族民間文化是不同社會階段的各個人群在各自生存環境里自愿自發、沒有約束創造而成的團體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歷史經濟現象。珠江源頭文化是沾益各族人民以共同語言、共同區域、共同生活環境和共同文化喜好為基礎而產生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歷經了千百年的磨練傳承到今天,是珠江源頭人民的寶貴財富。
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沾益人民已經不滿足“身在此山中”的榮幸,而要進一步認識其“廬山真面目”了。特別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珠江源頭民族民間文化活動項目被發掘公布后,人們清晰地看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能準確映襯一個地方的歷史,形象地反映一個地方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的宣傳教育、文化承遞、普及知識、生活審美和娛樂休閑五大功能,能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對經濟社會發生影響。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民族民間文化不僅是使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現象,還是維系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紐帶,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
距珠江源20多公里的炎方鄉卡居村,世居在這里的彝族村民熱衷跳“跌腳舞”。這種由原始祭祀動作演變而成的大眾性舞蹈,起源于彝族歷史文化流傳和民族故事的傳說,彝族同胞把對本民族文化的崇敬和熱愛,在跌腳舞上表現得淋漓盡致。1999年在沾益文化部門說服動員和編排實踐下,彝族女性打破了只能男人跳跌腳舞的習俗,第一次進入舞蹈場地與男性合跳,為這一本土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絢麗的舞蹈藝術色彩,成為特色鮮明的珠江源頭傳統文化項目之一。
跌腳舞的基本動作是上身挺直,有規律的前俯后仰,帶動雙臂伸展收縮,左右擺動。用下蹲姿勢舞蹈時,上身如向左傾斜,身體重心由左腳支撐,右腳向側前方跐出去,跐到位后點一下地面,腳收回后上身向右傾斜做反向動作,如此循環。
卡居跌腳舞有固定程序,分出場、轉場、開大路和退場四部分,每部分有不同名稱的動作和組合造型。出場以基本動作完成“一盤耙”、“二龍出水”等隊形,讓演員上場到位。轉場是重頭戲,要變化自然地表演“猴子搬包谷”、“老鷹啄食”、“兔兒刨坑”、“黃鶯曬翅”等動作。開大路是舞蹈的精華,有男女合作的“倒掛金鉤”、“麻蛇蛻皮”,全體演員共同完成的“螞蟻上樹”、“八仙過海”等動作,可謂是高難度的群體造型演繹。退場和出場差不多,把演員送下去就是了。所有隊形重組和動作變化由舞蹈領頭人指揮,他喊一聲“咔舞者們便進入下一段表演,交替過程銜接得天衣無縫,令人咂舌。更有特色的是,跌腳舞運用了帶號子節奏的呼喊:“啊溜溜,啊溜溜,啊哩啊呀啊溜溜,啊哩啊呀啊溜,啊溜溜,呀呀,喔喔!”還有即興編詞的歌唱:“唱首好歌么喲吔,進卡居呀么喲吔,卡居今年么喲吔,好莊稼么喲吔!”(譜例1)雖然喊唱的旋律詞語簡單,把聲樂元素融入舞蹈之中,其新穎的舞蹈語匯和表演形式,使跌腳舞成為曲靖乃至滇東北彝族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與云南彝族名目眾多的舞蹈相比,卡居跌腳舞有其特色鮮明的韻味。拿同為“跳歹”系列的曲靖彝族確比舞為例,舞蹈時和跌腳舞一樣,右手搖響“抄子”(銅鈴),左手揮動麻布紗巾,用鑼鼓的“咚嗆”敲擊聲指揮舞步,但觀賞者卻能在兩種舞蹈中看出明顯的藝術區別。確比舞是圍著圓圈隊形繞跳,肢體動作的方位在兩側和上方,舞者身體的重心向上;跌腳舞則以動作連貫性的需要自然變換隊形,肢體動作的方位是前后方和下方,舞者身體重心向下。當右手搖響“抄子”時音樂旋律與前面的《啊溜調》不同,伴唱喊聲音樂則以1245(哆瑞發嗦)四個音符貫穿全曲,不斷的純四、純五度跳躍,形成其自己的音樂特點,突出刻畫了如火一般的熱情,節奏時而舒展時而歡快,易學易唱(譜例2),配上截然不同的形體動作,畫面形狀,讓兩種舞蹈產生了不一樣的欣賞效果。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展文化集成工作,收集人員按卡居彝民的說法,把舞蹈定名為“跌腳舞”。舞蹈形式的命名,一般根據起源、動作、程式、特色等要素決定,跌腳舞基本動作是跐腳,跐和跌在人的形體表現上完全不同,跌是人的整體行為,不只是腳部行動,單純“跌腳”不可能做到,說是諧音“跌跤”吧,在舞蹈中又看不到這方面的動作痕跡。“跌”和“腳”組成一個不是譯音的詞匯有點牽強,詞根定在“跌”字上更有悖修辭學。觀看跌腳舞的雙人動作,一人前俯一人后仰,背靠背地反復交替,突出了“疊”的技藝,更有全體演員人上架人的表演,和疊羅漢有異曲同工的欣賞價值。“疊腳”二字可以闡明這個舞蹈的起源、動作、程式和特色,應該說定名為“疊腳舞”更確切。當然,這要進一步考察論證,要卡居彝民認可。
在沾益,可與跌腳舞同樣享有“珠江源頭文化”美譽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項目還有不少。然而,作為農耕文化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在城市文化迅猛崛起之后,就一直在求發現、求保護、求發展的狀態中拼搏。由于忽略了單純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造成工業的灰暗色調蔓延,商業的冷漠情緒擴散,使民族民間文化退居于尷尬的境地。沾益珠江源頭的農耕文化活動,同樣因缺乏心傳口授的傳承,缺少社會展示的平臺,有的“藏在閨中人未識”,有的只在小范圍內自娛自樂地生存,有的瀕臨失傳,甚至已經消亡。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積極探索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的新途徑,堅持建設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沾益各級部門要把打造珠江源頭文化與發展繁榮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找準能融入時代發展的活動項目,投入前期開發資金,組織得力的創作輔導人員,搶救形式內容跟不上時代需要但群眾喜愛、熱衷其活動的瀕危項目,對傳統表現形式改革創新,提升它的藝術內涵和表演水平。全區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的領頭人、代表人物要克服自我封閉的狀態,改變狹隘的活動方式,把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提升到弘揚沾益地方藝術風采、展示珠江源頭特色文化的高度,積極參與改進活動項目薄弱環節的工作,增加項目的藝術含量和觀賞性,為提高和擴大沾益區民族民間文化的知名度做貢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文化工作者潛下心來打造珠江源頭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項目,提升群眾演藝活動水平,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比如跌腳舞,首先要尋找和研究舞蹈動作的原生態成分,把這些原生態動作和現代舞蹈動作結合起來,充分展示跌腳舞肢體語言的藝術性。再是按卡居彝族原始祭祀程式的內涵,舍棄糟粕提取精華,重新編排、組合跌腳舞的表現程序,讓它更好彰顯彝族舞蹈情景展示的細膩和姿態表現的粗獷,提升跌腳舞的觀賞性。要從根本上解決跌腳舞創新和包裝問題,結合卡居彝族傳統服飾的特點,加入民族時裝絢麗多彩的文化元素,設計制作適合演繹舞蹈的工藝性服裝;摒棄簡陋的道具,在質量上和外觀上改進“抄子”(銅鈴)和麻布手巾,添加美感,拔高跌腳舞的完整性。最后是重點創新跌腳舞的鑼鼓伴奏和號子、唱詞音樂,創作一曲彝族風味濃重的鑼鼓經替代聲響單調的打擊樂,有機伴奏舞蹈動作;在跌腳舞習慣性喊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旋律,增加舞蹈的音樂成分。這樣打造,必能賦予跌腳舞全新的民族民間文化含義,使其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順利進入演藝市場。
黨中央發出進一步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和諧發展的大好時期。沾益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特色鮮明的珠源文化”、“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廣覆蓋、常態化”的戰略決策,為發展繁榮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珠江源頭第一區的民族民間文化必將在文化大建設的熱潮中再領風騷。